【Yahoo論壇/楊鈞池】日本地方選舉的評析及其對日本政治未來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

日本21日將舉行統一地方選舉後半部投開票,包括除政令市外的86個市長選舉及294個市議員選舉;東京都的區長選舉則有中央區、澀谷區等11區,預計將有逾30人登記參選;區議員選舉則有20區。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攝 108年4月14日
日本21日將舉行統一地方選舉後半部投開票,包括除政令市外的86個市長選舉及294個市議員選舉;東京都的區長選舉則有中央區、澀谷區等11區,預計將有逾30人登記參選;區議員選舉則有20區。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攝 108年4月14日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

日本在4月7日舉行四年一次全國性地方選舉的投票,這次投票只有11個地方政府(道府縣)的首長(知事)選舉、6個政令指定都市的市長選舉、41個地方(道府縣)議會選舉、17個政令指定都市的市議會選舉,日本媒體稱為「統一地方選前半戰」;至於其他的市長選舉、市議會選舉、東京都的特別區區長選舉、區議會選舉、町村長選舉以及町村議會選舉,通稱為「統一地方選後半戰」預定在4月21日舉行投票。

從制度設計來說明,日本每四年舉行一次全國性地方選舉,通常選定在4月進行投票,由於選舉類型過於繁雜,因此,全國性地方選舉又分兩次投票日。最近幾次全國性地方選舉的投票率其實並不高,2015年全國性地方選舉的投票率,在知事選舉方面只有47.14%、都道府縣議員選舉則有45.05%、市區町村議會議員選舉的投票率為47.33%,市區町村長選舉的投票率為50.02%。日本總務省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性地方選舉最高的投票率是在1951年,當時每一個種類的投票率都超過80%,經過60多年後,目前的投票率卻接近、甚至低於50%,投票率下滑幅度超過30%。

如果與最近十年日本參議院與眾議院選舉的投票率來比較,眾議院改選的投票率最高為69.28%,最低為52.66%;參議院定期改選的投票率最高為57.92%,最低為54.70%,都比全國性地方選舉投票率還要高。日本學者研究這種現象並指出,日本選民往往以「地方選舉總是看不到爭論性議題」、「沒有想要投票的對象(候選人)」、「縱使投票也不能改變地方政治」等理由而拒絕前往投票,顯示日本選民對政治的冷漠與不關心。

不過,日本媒體與學者總是找到各種方式來提高選民對政治與選舉的興趣,最有名的說法之一是「亥年選舉」。由於全國性地方選舉是每四年舉行一次,參議院定期改選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因此,每12年這兩種選舉就會在同一年先後舉行;習慣上,4月先舉行全國性地方選舉,7月再舉行參議院定期改選。1947年是第一次出現全國性地方選舉與參議院定期選舉先後舉行,從此之後,每12年就會出現一次「亥年選舉」(依照日本的計算方式,西曆除以12餘數為3者稱為「亥年」)。

曾任朝日新聞的資深政治記者石川真澄撰文指出,當遇到「亥年選舉」時,由於自民黨的地方動員系統已經在4月地方選舉過程中發動一波攻勢,到了7月參議院定期改選時,自民黨的地方動員力量出現疲倦感,選民的投票意願更是意興闌珊。對於依賴地方動員系統來爭取參議院席次的自民黨而言,「亥年選舉」的參議院定期改選勢必「陷入苦戰」。

今年,2019年,就是「亥年選舉」。12年前,2007年,當時執政的自民黨首相就是現在的安倍晉三,當時安倍晉三第一次出任首相,是日本第一位出生在戰後的首相,也是日本戰後以來最年輕的首相。可是,就在2007年7月的參議院定期改選,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遭遇到歷史性慘敗,自民黨失去在參議院作為第一大黨的地位,而且,自民黨與執政聯盟公明黨共同掌握的參議院席次也未能過半,在野黨掌握參議院過半的政治實力,足以牽制掌握眾議院過半數席次的自民黨與公明黨,也就是日本版的「分立國會」,安倍晉三旋即在當年9月宣布辭職下台。

12年後,今年又遇到「亥年選舉」,媒體與學者早就摩拳擦掌,這次的全國性地方選舉及其結果,被視為今年夏天參議院選舉的前哨戰。

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最受到關注的議題是大阪府知事選舉與大阪市長選舉。現任的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與現任的大阪市長吉村洋文,兩人都是屬於大阪維新會。大阪維新會前任代表橋下徹從2011年起積極推動「大阪都」的成立,一方面是希望「大阪都」可以成為日本第二個首都,另一方面也是基於現實的問題,因為現存的大阪府與大阪市,無論是行政業務或地理管轄範圍,幾乎是百分之一百的高度重疊,基於地方創新或行政革新的考量,成立「大阪都構想」成為橋下徹與大阪維新會的「看板政見」。

松井一郎與吉村洋文原有的任期並未結束,但是基於推動「大阪都構想」的前提,兩人提早宣布辭職,並且協議交換位置,也就是由松井一郎來競選大阪市長,吉村洋文加入大阪府知事的選舉。選舉結果,吉村洋文擊敗自民黨與公明黨共同推薦的前大阪府知事小西禎一;松井一郎也擊敗自民黨與公明黨共同推薦的前大阪市議員柳本顯。執政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在選後公開承認,對於大阪府知事與大阪市長選舉的結果會虛心檢討,分析敗選原因,以備戰下一場選舉。

除了大阪雙重選舉之外,另一個受到注意的選戰是北海道知事選舉。執政的自民黨與公明黨共同推薦的前夕張市長鈴木直道,擊敗立憲民主黨等多個在野黨所共同推薦的前眾議員石川知裕。鈴木直道以38的年紀當選北海道知事,是現任知事中最年輕者。

在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中,出現「保守分裂」(自民黨人士同室操戈)的情勢,分別是福岡縣知事、福井縣知事、德島縣知事、島根縣知事等選舉。自民黨同室操戈的結果,是否會影響7月參議院定期選舉,仍有待觀察。

重點來了,從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來預測7月參議院定期選舉,自民黨是否會陷入「亥年選舉」的政治窘境呢?許多媒體從大阪雙重選舉結果以及四個「保守分裂」的情勢來預測,似乎暗示安倍首相與自民黨已「陷入危機」之中。未必如此!

安倍晉三其實與橋下徹、大阪維新會之間,存有一定的政治默契,雙方對於修憲議題是採取合作的政治路線,橋下徹與大阪維新會支持安倍首相的修憲主張,甚至願意與安倍首相和自民黨在國會中共同提出與贊成修憲提案。其次,姑且不論「大阪都」何時可以實踐,2025年「大阪國際博覽會」如果要順利進行,吉村洋文知事與松井一郎市長勢必要與中央執政的自民黨維持友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大阪雙重選舉的結果,對自民黨沒有產生重大的打擊,反而強化兩者在中央層級的合作關係。

對於安倍首相與自民黨而言,他們關心的是在野黨的動向,特別是在野黨在這次全國性地方選舉提出「在野共鬪」的主張,也就是,所有在野黨應該嘗試建立合作模式,共同對抗執政的自民黨與公明黨。「在野共鬪」不是特別新穎的主張,日本在野黨過去多次提出「在野共鬪」的主張或模式,例如2007年7月參議院定期改選,在小澤一郎的推動下,「在野共鬪」的合作模式讓在野黨贏得較多的參議員席次。然而,從這一次全國性地方選舉結果來觀察,在野黨的合作模式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政治效果,甚至在整個地方選舉過程中,在野黨的存在感非常的稀薄,幾乎無法引起選民對「在野共鬪」的共鳴。如果在7月參議院定期改選之前,在野黨仍然無法形成可行且有效的「在野共鬪」模式,自民黨與執政聯盟公明黨將可以預期取得較佳的選舉結果。

安倍首相與自民黨比較擔憂的議題是消費稅。原本預定在2017年4月1日實施消費稅稅率提高至10%的政策,安倍政府已經決定在2019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確定不再拖延。然而,提高消費稅稅率已經產生政策效應,日本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與行為模式已經有所改變,甚至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安倍首相與自民黨對此非常清楚,他們也開始實施可以減緩負面效應的「輕減稅率制度」,例如,消費者透過「宅配」購買生活必需品或飲料食物,可以減收部分稅率;或者,消費者沒有在餐廳內用餐,而是採取「外帶」方式,也可以減收部分稅率。輕減稅率制度用意良好,可是過於詳細的政策規範內容,反而也讓日本民眾議論紛紛,無所適從。因此,預期7月參議院定期改選的結果,對安倍首相與自民黨而言,仍然存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風險因素。

更多論壇文章
「未來屬於亞洲人」帶來不同的視角
六十年後,她才第一次寫下自己的名字!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孩子驟逝對家庭的衝擊
我們與「武力統一」的距離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