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胡全威】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政體比較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
隨著中美貿易戰開打,原本寄望兩國因為商業密切往來、錯綜複雜的關係,應可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近來兩國日漸緊繃的互動,讓人開始更為擔心。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國際間第二強權逐漸興起時,必然會與第一強權產生衝突,爆發戰爭。修昔底德是古希臘史家,約處於西元前五世紀時,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他認為當時第一強權:斯巴達與崛起中的第二強權:雅典,之所以會爆發戰爭,就是因為斯巴達擔心主導的既有國際秩序遭到破壞。第一強權為了自身的「榮耀、安全與利益」,必然會對第二強權出擊,避免原有的優勢受到傷害。
著名國際關係學者Graham Allison將上述修昔底德歸納的戰爭原因,稱為「修昔底德陷阱」。並且整理迄今500年間,16起類似結構的國際權力互動關係,結果有12起發生戰爭,應驗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威力。Alison教授的專著《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對於中美關係提出許多建言,就是希望雙方避免戰爭衝突,造成世界的災難。
事實上,此一議題已經是輿論、學者們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簡述一下,並非是想重複既有的討論。只是希望以「修昔底德陷阱」為橋樑,進一步介紹《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下簡稱《伯戰史》)中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政體比較。筆者認為這也非常適用於今日思考中美、兩岸關係時的參考。
修昔底德曾是雅典將軍,後來因為領軍戰敗,而退出軍旅,得以有閒暇到各地探求史實經過,記錄這一場動員希臘諸城邦,甚至牽連當時波斯帝國的戰爭。修昔底德在史書中,並沒有一味站在雅典的立場,而試圖以客觀中立的方式,記錄兩邊戰爭的經過。
修昔底德透過政治人物的演說辭、政治發展過程,比較兩個政體之間的差異,強調政體差異塑造出不同的政治性格。雅典是民主政體,人們勇於求新、求變,喜歡冒險,即知即行,政治人物大多擅於言辭。而在斯巴達政體中,因為是寡頭政體,也就是由少數貴族掌政的政體,崇尚傳統,趨於保守,重視德性,政治人物較不喜歡長篇大論。
《伯戰史》從政體的比較,提醒我們,民主政體的價值觀、意識型態,並非是唯一最高規範。倘若就事論事,寡頭政體也有其優點,我們應該要有更開放的心胸,不要被民主政體的意識型態侷限住我們的判斷。每個政體本來就會正當化自己的統治方式,進而醜化對方的規範。但是,倘若我們不能跳脫這種單一政體的判斷觀點,那麼美中之間似乎就成了正邪之戰、黑白二分,台灣依其政體性格,必然選邊站/戰。這樣就只是強化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真實性,絲毫沒有可以對話、相互理解的空間。
為何民主政體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簡述一下,在《伯戰史》中,雅典民主失敗的經過。雅典之所以會失敗,其中有兩個重要關鍵, 其一,民主決策問題。民主政體中的政治領袖容易只為討好民眾,維持自己的權力,不敢說出真話,最後導致一連串的錯誤政策。
舉例來說,原本在開戰之初,雅典城邦的領導者—伯里克里斯挾其個人領袖魅力以及嚴以律己的人格特質,得以讓雅典民眾信服,願意聽從他的建言,成功地抵抗斯巴達的入侵。
但是,伯里克里斯縱使在戰略上,成功地守住雅典城邦。但是,卻因為城邦中突然爆發瘟役,導致大量人員死亡,民眾咎責於他,投票讓他下台,並且懲罰他,以洩怨氣。不久後,民眾又再度重新選他出來擔任將軍,認為他是唯一能夠帶領雅典打敗斯巴達的真正領袖。只是,一些日子後,伯里克里斯也就病死了。
雅典後來繼位的領袖,沒有伯里克里斯的個人魅力,相互之間地位相當,沒有誰更為勝出。因此,為了獲得權位,政治領袖們就專注討好民眾,只要民眾喜好,即使是錯誤政策,也不敢挺身說不,造成最終失敗的後果。
錯誤決策的具體例子,這也是雅典失敗的第二個主要原因,雅典出兵西西里島,全軍覆沒。
雅典在與斯巴達戰爭之際,稍有幾年的和平時間,整軍經武,養精蓄銳。此時,民粹領袖又開始蠢蠢欲動,為了增添自身戰功與個人利益,又慫恿雅典公民大會決議出兵西西里島。這就好像中美大戰之暇,為了增加土地與資源,又要出兵印度一般。
結果,這項錯誤決定,因為雅典的領導者們,或者為了自身權力,又或者害怕違逆民眾觀感。結果在一連串的錯誤下,出兵不利,兵敗如山倒,幾近全軍覆沒。這也導致了最後雅典戰敗,遭斯巴達軍臨城下,只能被迫拆除城牆,向斯巴達投降。
我們身處在民主政體中,受到政治社會化影響,對於民主政治運作方式,自然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是天經地義般的規範。但事實上,我們也必須對於民主決策方式保持謹慎,特別是小心民粹式決策,迎合多數人偏好,但未必是正確決定。
附帶一提的,去年底的公投,似乎也凸顯這樣的問題。過去,公民投票曾被「進步公民」推崇為人民意志的直接展現,甚至主張應該高過既有的憲法規範。不過,現在許多「進步公民」看到投票結果,體認到民主的侷限,展而開始從過往批判「鳥籠公投」,轉為「不鳥公投」,不願、也不去施行公投結論。某種程度上,他們應可理解本文所提到的民主決策問題。
《伯戰史》描述的是兩個政體間的對決,各自有其盟邦,涉及各個聯盟城邦間的生死存亡。期間,有母國與移民國之間的武力相向、小國面對大國武力鎮壓,諸此種種。在中美對峙之際,身處在台灣的我們,閱讀《伯戰史》,有幾分像似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對日抗戰時期,拿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誦讀,「讀到汴京圍困屈降諸卷,淪城之日,謠言與烽火同時流竄;陳氏取當日親身目睹之事與史料印證,不覺汗流浹背,覺得生平讀史從無如此親切有味之快感」。以史為鏡,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更多的現在。
更多論壇文章
辣台妹被罷工打回神隱少女
老謝:史上最悲觀經濟預測
中國國企會像東印度公司一樣消失嗎?
無視勞保財務懸崖 政府年改玩假的?
給林志玲跳水替身 你不懂這世界的遊戲規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