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諶淑婷】超市減塑:只要跨出腳步就比原地不動好

消費者自備容器的「裸賣」正時興。(圖片來源:maxpixel.com)
消費者自備容器的「裸賣」正時興。(圖片來源:maxpixel.com)

在台灣,許多人維持上菜市場的習慣除了傳說中的人情味,另一個想法就是可以減塑。雖然我們從小跟著爸媽上菜市場,知道老闆會把每把菜、每袋肉、每條魚裝在袋子裡遞到我們手上(有些甚至還貼心裝了兩層袋子),但如果你願意積極一點,在老闆習慣性順手扯下塑膠袋前,就率先拿出自己預備的環保袋或保鮮盒,不但能成功拒絕塑膠袋,有些老闆還會大讚「愛地球」多送上一把蔥。

只是這也讓我陷入兩難,我想貫徹自己的減塑理念,但又想支持超市內標示清楚明白的有機蔬菜、生產履歷蔬果。對我來說,友善環境與減塑同等重要,可是在超市貨架上每一項蔬果生鮮食材或食品都早早包裝妥當,有時是一個塑膠袋,有時是保鮮膜加上保麗龍盤,雖然少數食材採「裸賣」(註:沒有包裝,消費者得自備容器來購買),但與整體商品量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剛從紐西蘭返國的朋友告訴我,在基督城的「新世界」(New World)連鎖超市,去年夏天開始要求蔬果種植業者和供應商不再使用塑膠包材,以「裸蔬果」的無包裝方式販售,而且顧客反應很好!部份蔬菜銷售量成長了3倍,漂亮的業績鼓動人心,有9家其他地區的「新世界」超市跟進。

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超市減塑的行動,原來2008年英國老牌馬莎百貨(Mark Spencer, M&S)食物部門就取消了免費提供塑膠袋服務,不過走在前端自然是無法避免消費者抱怨。為了減少紛爭,馬莎百貨透過媒體報導宣傳理念,並訓練第一線員工主動向消費者說明,販售塑膠袋的所得將捐出來回饋社區,順利將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量降低了8成,也證明變革過程雖然可能面臨各種利害衝突與挑戰,但只要有良好的管理與溝通,消費者其實不是那麼反對環境永續與減塑的重要

所以當10年後減塑已成社會認知,馬莎百貨的超市進一步推出「無塑蔬果區」,超過90種新鮮蔬果都不再採用塑膠包裝。在店內有兩道無塑蔬果走道:馬鈴薯或香蕉比較硬的蔬果直接散賣;較軟易碰傷的莓果類另做容器盛裝。沒有包裝,自然也無處貼上「賞味期限」的標籤,馬莎百貨找來專業的蔬果銷售員,除了協助消費者學習紙袋包裝,也教育消費者判斷蔬果何時過熟、何時正好吃,減少塑膠垃圾也要避免食物浪費。

國外越來越多的無塑商店。(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國外越來越多的無塑商店。(圖片來源:pixabay.com)

從「有塑」到「無塑超市」的出現

不過90種蔬果不用塑膠包裝只說得上是「減塑超市」,同一年荷蘭連鎖有機超市Ekoplaza真正推出無塑超市專區,從生鮮食品類的蔬果、沙拉、肉品、可可粉、茶包、麥片、優格、牛奶等近七百種商品,全都拋棄塑膠包裝。無塑不是「無包裝」,而是另採他法,例如優格與牛奶改用玻璃瓶,巧克力棒以紙包裝,不再賣瓶裝水,改設飲水站。Ekoplaza要顛覆的是「不用塑膠就無法包裝」的刻板印象

2018年實在是超市減塑年!就在同年度11月英國也出現第一家無塑超市,位於北倫敦的Thorntons Budgens,走道上大大的海報寫著「Plastic Free」,從蔬果、肉類、薯片、起司、到麵包,超過1800項產品全改為無塑包裝。重點是,這段從「有塑」到「無塑」的過程只花了10。可見說起來很難,做起來也不容易,但絕對不是辦不到!以消費端來看,非塑膠包裝的材質雖然比較貴,但價差並不大,例如Ekoplaza一罐一公升的玻璃瓶裝低脂優格售價是64元台幣,只比一樣容量的塑膠瓶裝貴7元,如果消費者願意多掏出一點零錢支持,就能讓生產者與通路知道,友善環保的包裝不會損及自身利益

以生產端來看,這場反塑熱潮帶來的是新型態包裝技術的敲門磚,與減塑新思維的改變,其他產品製造商、超市賣場等通路都在觀察,已經有人先起步了,在推動減塑的商機上自己要選擇錯過或是跟上?雖然這場賽事不會是一路坦途,更沒有捷徑小道,但趕快跨出腳步比原地不動來得好。

澳洲推出一次性可堆肥的無塑料袋,但養成自備容器的習慣是更好的選擇。(圖片來源:wikimedia)
澳洲推出一次性可堆肥的無塑料袋,但養成自備容器的習慣是更好的選擇。(圖片來源:wikimedia)

必須注意的是,某些企業選擇以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取代一次性塑膠的材料,認為如此就是減塑,但對於這個新興材料及產業,必須要更謹慎評估。以保護環境生態為重的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對此有許多提醒,我舉3點為例:第一,雖然多數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以植物為原材料,但是為了達到塑膠具備的延展性、透氣性等特質,生產過程中仍會加入各種化學成分。第二,所謂「可分解的塑膠」也只有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才能分解,對於分解條件有嚴格的要求。最後的第三點是,由於這些特殊性,台灣現有的回收體制和設施,無法保證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可100%回收及無害處理,不僅造成回收系統的紊亂,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普通塑膠幾乎沒有差別。

由以上得知,最好的減塑手段仍是從源頭減量,與重複使用。

我想,台灣的超市還在觀望中,思考從「有塑」到「無塑」的可能性,也在考慮如何發展多元無塑包材。但至少參考國外作法,請提供消費者一個無塑貨架,這是生產端、通路端、消費端三者可合力打破的「包材非塑膠不可」迷思,我們從來就不是別無選擇的啊!

更多論壇文章
2020東奧棒球最終資格賽在台灣 說好的大巨蛋呢?
不看書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蔡政府有關自經區的幾個謬誤
讓人驚嚇的國民黨的「二次年改」
不痛不癢的普悠瑪事故報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