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供需管理題:疫情下每個人都在搶購物資,存貨怎麼抓才對?

商品促銷、嚴重短缺時等5種狀況,可能引發「長鞭效應」、產生假需求。 (來源:dreamstime)
商品促銷、嚴重短缺時等5種狀況,可能引發「長鞭效應」、產生假需求。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謝佩如

什麼是「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長鞭效應是指供應鏈上的需求扭曲放大的現象。

產品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上,必須先經過原物料廠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等,最後才到終端消費者等一整條供應鏈。

而在環境變動大、資訊不透明下,部份廠商為了確保日後出貨穩定,常會增產或向上游廠商追加訂單,導致越上游的供應商可能須背負越大量的存貨。但實際上,存貨可能遠遠超過真正的需求量。

客戶端一些微小的需求波動,可能就會在整條鏈上產生大波動,就如同長鞭效應,離持鞭者越遠的末端其震動幅度越大,代表需求變異性也就越高。

「長鞭效應」給管理者的啟示

有時候產品需求大增並不一定是件好事,要小心審視這「榮景」是否建立在「假需求」上。

長鞭效應這種劇烈波動,通常是先是需求小幅上揚,供不應求,然後供應商拚命擴大產能滿足需求,堆積庫存。

然而,隨著情況的發展,需求突然暴跌甚至消失,導致整個供應鏈上各家公司庫存過高,短期內難以消化成了死庫存,造成資金周轉不靈、倒閉,甚至引起整個行業不景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其實長鞭效應不罕見,商品促銷、嚴重短缺時等5種狀況,都可能會引發。

1.需求預測

當廠商看到需求些微增加時,為避免面臨缺貨的窘境,會試圖「額外訂購」一點,而複雜的產品都會涉及多級供應鏈,每一級都有可能因此放大訂單需求。

2.訂貨決策

通常訂貨有一個較固定的週期,而且累積一定批量再訂購也比較容易得到折扣,或是,如果訂單沒有及時交付,採購人員自然傾向下次訂購量更大。

然而,這樣會拉長把需求資訊傳遞給上游供應商的時間,也會扭曲真實的需求資訊、無法反映當下需求。

3.價格波動

在有促銷活動進行時,消費者通常會採購比真正需求還要多的量,因此零售商必然會想要促銷前大量預先採購,也會扭曲真實的需求資訊。

4.短缺博弈

最後,當某個產品可能會嚴重缺貨、供給不足時,零售商更傾向誇大其需求量來囤貨,取得更多配額,從而不顧實際需求而拚命搶購。

說穿了,長鞭效應來自對終端消費資訊掌握度不足,才會有後續運用大量存貨,來確保出貨穩定。因此,其實只要把鞭子變短,就能減輕長鞭效應的影響力道,可以考慮以下4種做法:

1.運用POS、VMI系統

企業需要與供應商建立資訊共享、風險同擔的長期合作基礎,建立供應商協同平台,打破僅透過訂單確認需求的固有模式。這時,可運用POS、供貨商管理庫存系統,與供應商即時分享市場訊息。

2.制定好遊戲規則

可採用限制性訂貨條款,對於誇大訂貨量又取消的客戶予以處罰。

3.強預測管理,提高預測質量

盡可能依照歷史規律採用更精確的預測模型,或者將銷售通路的層次減少,避免層層資訊扭曲。

4.對客戶分級,減少博弈行為

在產能不足時,可對客戶分級,進行配額分配管理。例如,根據各經銷商的歷年銷售紀錄進行比例分配,避免客戶在短缺時浮報訂貨量。

在疫情爆發下,企業更須小心謹慎,及時調整經營、供應鏈策略,以應對各種狀況。

「長鞭效應」有哪些實例?

全球疫情爆發之初,面對疫情不確定性,口罩全球性短缺、一罩難求。待疫情趨緩、口罩產能補足,銷售量回復正常水準,各通路收到原先多訂的庫存,就變成滯銷品。

除了口罩,在眼下影響全球的晶片荒中,也可以找到「長鞭效應」的痕跡。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在3月底示警,半導體的整體產能仍大於需求,但仍發生晶片荒的原因之一,和晶片重複下單有關。

疫情造成生產鏈銜接不順利,再加上美中貿易戰下,美國對部分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半導體和電子設備的購買及使用,讓華為等多家中企紛紛提前「囤貨」1至6個月的晶片庫存。

此外,疫情讓宅經濟發酵,電子產品、遠端需求產品熱賣下,誰都想借此機會增加市佔率,因此出現晶片「囤貨」和超額訂購的現象。

產能夠,但卻出現晶片荒的長鞭效應因此產生。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同事不敢挑戰的目標他全接下,為何卻被老闆裁掉?兩年後才理解「量力而為」

施打疫苗後疲倦、頭痛…疫苗照顧假該怎麼請?薪水怎麼算?

老闆都是細節控!4個老闆不說、但看在眼裡的「隱形地雷」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