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歸人才的血淚告白:為什麼我無法適應台灣職場?

作者:顏言/換日線專欄

我登上老家屋頂,隨手拉過一張擺置角落的黑色塑膠椅坐下,仰頭望著天空上零落的星光,這才意識到美國夢結束了。

大學與美國錯身,研究所來到芝加哥

約莫 4 年前,我踏上美國土地,開始我的碩士留學之旅。

芝加哥,是我的學校所在地。當地人都叫這座城市 ” The Second City “,起因於一百多年前的一場大火,將城市中的一半木製建築都燃燒殆盡。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心裡想著這也算是我的寫照。

我讀過美國高中語校,勉強惡補了一個月的 SAT 後就上考場。很幸運地,我在數學科目拿到 PR 值 98 的成績。依稀記得班上同學一陣譁然,甚至有人喊著「天才、天才」這類聽來悅耳的恭維話。不過,兩個月後,我離開美國,回到台灣重考讀大學。會作這個決定的原因,跟多數異鄉學子一樣──想家。

直到讀研究所,才又回到美國,芝加哥的生活,就像這座城市的暱稱一樣,是我的第二次機會。

就我的觀察,拿著學生簽證來讀書的台灣人大多一樣,體驗美國生活為此行最大目的,畢業後會認真地找工作,但是沒有機會的話,也就算了,打包回台灣也不是壞事。我當時的的想法也是如此。這種觀念沒有好壞,只是不像印度或中國學生,到美國的心態就是「賴著」不走了。

「人在異鄉,只能靠關係」的真實體悟

熬過艱苦的留學生活後,我在網路上海投 700 封履歷信,勤勞加上機運,成功地找到第一份工作,地點位在北加州。於是乎,我收拾行囊,連同車子一起從芝加哥寄到了加州,興高采烈地準備迎接下一個人生階段。

「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天不從人願,一個月後,我被公司開除了。

整個過程十分戲劇化,原因是公司裡需要有感應卡才能進出。有一次我忘了帶,便跟同事借一張,恰巧被警衛發現,隔天人資就打電話來了。當下除了錯愕,還有些許徬徨。

「我不甘心就這樣回台灣。」我心裡想著。尤其曾經有一份這麼好的機會擺在眼前。

渾渾噩噩過了幾天後,我與一位住在洛杉磯的朋友搭上線,他說可以先去他那邊住幾天,至少可以不用擔心房租問題,於是我便從北加南下。

結果,這一住就是一個月。我曾經嘗試在加州找工作,但是遍尋不著。眼看工作簽證就要過期,我只好聯絡幾位以前學校的教授,詢問能不能先在他們實驗室裡義務打工。有一兩位教授說可以先面試,於是,我便跟朋友道謝惜別,展開兩千里長征,驅車開回芝加哥。

回去後,我又分別寄住了兩位朋友家,也換過一次短租。有一位教授讓我到實驗室裡擔任義務性質的研究助理,所以我的工作簽證便暫時有了著落。回去一個月後,經歷 800 封履歷的投遞,我靠著一位朋友的內推,找到了一份在德州的工作。

「人在異鄉,只能靠關係。」這是我體悟到的真理。我一直是個倔強的人,不願麻煩別人,然而這次經驗讓我有了很不一樣的領悟。賈伯斯曾在訪談中說過一段話:「不要吝於尋求幫助。當我因為困難而打電話向朋友求助時,沒有一位朋友掛過我的電話。」他說道,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成功。

短短的 3 個月中,搬了 7 次家,開車橫跨 8 個州。最後,我來到了德州。

二度就業又回台

約一年後,我有一次出國商務旅行。那個時候正好是工作簽證的更換期,我當時認為回美國後再辦也來得及。以結果論而言,我的估算正確,不過只有一次投遞的機會。要是有什麼文件漏交,我會來不及補送。

結果我的文件沒有漏送,卻因為當年移民局提高申請費,我少繳了 30 塊錢,申請被退。

「奇怪,我怎麼還沒收到申請結果,是不是老天都要我回台灣?」發現退件的當天稍早,我還跟朋友開玩笑地說道。

收到結果的當下,我是有點震驚的,但是心裡感觸並不像在加州被開除時的那般強烈,可能是我已經厭倦異地生活了。隔天一早,我跟老闆報告這件事情,我們特地找了法務部門協商,只是他們也無可奈何。當時我曾問過一些朋友,得知有幾個方法,能讓我繼續留在美國上班,但是經費我必須要自出。

經過考慮後,我向公司提出辭呈,很快地把行李打包,買了兩個禮拜後的機票回台灣。

為什麼我會決定回台灣?理由很簡單──又是想家、想朋友了。但這次不若以往,第一次是空手而歸,這一次我則帶著美國碩士學歷與國外工作經驗。我想,應該能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難以融入的台灣公司文化與職場困境

「我錯了,深深地錯了」一年多後,這是我的結語。

我不知道為數多少,但是相信有不少人像我一樣,曾經懷著不切實際的理想:想著帶上一些國外經驗,回台灣就能夠一展長才;想著與一些老朋友數年沒見,仍然能像過往一般談天說地、無話不說。

但是人會變,環境不變。

人會變,說的是友情。多年友情在本質上不會改變,但是每個人歷練不同,成長也愈發不一。例如,想要聊 In-N-out、Shake Shack 哪家比較好吃的時候,卻發現朋友對這個話題興趣缺缺;想要約朋友週末出來小酌,卻發現對方早有別的生活圈。漸漸地,以往三天兩頭廝混的生活已不復見,漸漸地變成一週一次、兩週一次,再接下來自己也不好意思主動約了;抑或對方交了男朋友、女朋友,那就更難喬出時間。

環境不變,說的是台灣公司文化。沒有在台灣工作過的人會認為,有著國外學歷回台灣,自己就能夠受到公司賞識,提拔重用。就我的觀察,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

的確,頂著國外學歷,代表著更多的面試門票,或許不乏一些大公司、外商。但是多數情況,進了公司後,依然是公司裡的一枚小螺絲。或許月薪比其他人多上幾千,但是並不會特別受到重視。

甚至有些沒有國外經歷的同事或主管,會因為你是國外學歷,便因此分外眼紅。尤其是台商大公司,公司內部文化幾乎是軍事化管理,與美國那一套自主上班、強調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大相徑庭。

或許你會想,「沒關係,老娘(林背)就不去大公司當小螺絲就好啦。」這樣的想法卻過於天真。至少有幾點需要考慮:第一,自己能夠拉下臉去小公司嗎?有時小公司的同事或主管學經歷可能遠不如自己,說不定更加感到自己被「大材小用」;第二,薪水通常較低;第三,公司文化也許更傳統。

好,那只剩下最後一種情況了,去外商。以我的工程背景而言,大多數的外商需要 5 到 10 年工作經驗,通常只憑美國學歷再加上一兩年經驗是進不去的。我當時憑著一些運氣,進了一家財星五百的美商,但是同事們的工作年資都很高,年齡都是三、四十歲以上,在工作上孤寂感便有些嚴重。因爲同事間的話題都是小孩、結婚等等,有的時候並不容易插上話。

為何台灣缺乏「海歸人才的銜接橋樑」?

總的來說,從海外歸國後能夠適應的人,目前只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拿到國外學歷後直接回台工作,這種人才其實就是一張白紙,甘願吸收每一滴落於其上的墨水,其實沒有什麼好討論的。第二種是在國外生活數十年,回台灣後能夠直接當上高階主管的人,他們通常是環境的改變者,並不存在太多適應問題。

沒有辦法適應的人,是那一群有著國外學歷,加上兩、三年國外工作經驗的人。這些人,包括我,通常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在專案上能夠獨當一面,甚至有自信能獨立與外國客戶接洽。但是,現在的台灣,缺乏銜接這類高階技術人才的橋樑。

為什麼我會說缺乏銜接的橋樑?可以從幾個面向進行分析:

第一,台灣公司文化偏向制式化,通常不會給予海外人才特別尊重。我曾聽過的說法,大部分公司裡的人會認為,你從海外回來又怎麼樣,還不是跟我在同一家公司?

第二,薪水不成比例。這一點無可厚非,台灣薪資環境目前就是這樣。

第三,缺乏新創公司。通常新創公司代表在文化有著更大的彈性,雖然事情多,但較偏向自治化管理。但是現在台灣的新創公司並不多,尤其科技業。

缺乏這樣的橋樑,下場當然就是有能力的高階人才紛紛出走。

如果你還沒成為「第二種人」,請再撐一下

我並非有什麼靈丹妙藥,更不是圖於獻計上策。

相反地,我希望勸一些有著相同想法,跟我差不多背景的人,不要在你成為上述第二種人之前,就回來台灣。

人生中最精華的期間,20 多歲至 30 初。

當我一年多前毅然作出回台灣的決定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回不去美國的窘境。當然,或許 3、5 年後,有間公司會重視到我的努力,提供派駐美國的機會等等。但是,我早已錯過人生中的精華時期。

或許你的想法正是不想將精華期花在美國。但是回台灣的話,面對上述的工作環境,很多時候,反而更容易感到無力。

最後,有一句話想送給花了這麼多時間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些時候,事情會在你意識到結束之前便結束了。」

這不是什麼鼓勵的話,而是想警惕每一位在人生交叉路口中的讀者們,希望不要做出像我一樣的莽撞決定,結束美國夢。

共勉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在你成為改變者之前,奉勸千萬別回來」──一個海歸人才的血淚告白:為什麼我無法適應台灣職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
台灣職場打滾五年,終於「一刻也待不下去」:來到澳洲前,我的人生過得非常、非常不開心

關於作者:
顏言
土生土長臺灣人,曾於美國芝加哥留學,並於當地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德州一家公司擔任工程師職位。回台後於美商科技業續任工程師。

長期觀察台灣職場環境與美國之落差,望提供些許台美文化之比較與經驗談。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加薪少責任變很大 CP值不高的升官年輕人不愛
假新聞要罰 那執政無能呢?
川普力爭主導權 半島無核化是「川金會」假議題
哥白尼如果在今天的台灣 恐也難逃假新聞罪
誰都動不了吳音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