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告訴你 哪些人應該要做骨質疏鬆症檢查?

骨質疏鬆症不會有明顯症狀,但會因輕微創傷而引發骨折及相關併發症,進一步引起許多症狀及功能障礙,甚至造成死亡。根據統計,台灣男性髖部骨折 (hip fracture) 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髖骨骨折後,常無法自 立生活,需要長期照護,且經常再度發生骨折。若是脊椎骨折,常引起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者影響肺功能和消化功能,甚至死亡。腕部骨折則會造成局部變形,影響日常生活。

由於骨鬆症不會痛,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必須靠檢查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如何。

目前公認標準檢查是「雙光子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查,以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掃描受測部位,換算出骨密度值。骨密度X光的劑量比胸部X光小很多。

所謂骨質密度的定義是在每平方公分測量的骨骼中所含有幾公克之礦物質(例如鈣、磷等)。骨密度測出來的稱為T值,這是和年輕人的骨密度比較得出來的數值,T值≧-1為正常。T值介於-1至-2.5之間,屬於低骨量或骨質缺乏;T值≦-2.5,就是骨質疏鬆症。T值只要多一個-1,骨折風險就增加2到4倍。

長期追蹤骨密度 應使用同一台儀器

骨密度檢查儀目前全台灣有3家不同廠牌的機器。要注意的是,若要長期追蹤骨密度變化,應「從一而終」,也就是使用同一台機器追蹤。因為就算是同一廠牌、同一型號的儀器,如果沒有經過兩台機器的校正程序,測出的值無法互相比較。不同廠牌間也無法互相比較。

骨密度通常是測髖部和脊椎兩個部位,也可以測橈骨的前三分之一,一般建議一次測兩個部位(髖部+脊椎),但如果符合健保給付,一次也只有給付一個部位,另一個部位可能要自費。

較新型的機器在檢測脊椎的骨密度時,還可順便判定腰椎部份有沒有壓迫性骨折 (VFA),更為方便。還有一種更新的機器,可以計算一個骨小樑的分數,稱為TBS,但目前屬研究之用。骨密度檢測加上TBS,可以更準確預測骨折風險。

另有一種骨密度檢查方式是以超音波檢測足跟骨或脛骨,雖然方便,但這種檢測較不準確,只可當作篩檢,若有異常,仍須再做DXA檢查。

由於健保給付是針對已經有病變(內分泌、骨折、癌症等)的情形才有給付,若想要早點知道自己的骨密度情形來預防骨折,就需自費檢測。費用在數百元至上千元之間。骨鬆學會的建議是,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就建議測骨密度。女性停經後不滿 65歲但是有危險因子,如曾骨折、有服用類固醇、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父母有骨折等,也應該測。男性50到70歲具有危險因子,也可以測。

此外,此一檢查也用於追蹤。65歲以上女性經骨鬆治療後,可每兩年追蹤骨密度一次;未接受治療之停經後女性,可每3年追蹤一次。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疾病,所以年輕人不太需要檢測。年輕人可能會有低骨量的情形,但低骨量不等於有骨鬆。骨密度雖然很重要,但骨密度也只是骨折的指標之一,骨折還有很多危險因子,如飲酒、年齡、性別、過去有否骨折病史、父母骨折病史等。也有人骨折了,但骨密度測量起來並沒有很低。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上網查詢一個稱為FRAX的工具(世界衛生組織骨折風險評估工具),來預測未來10年的骨折風險,做為需不需要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的參考。

由於骨質流失是不可逆的,藥物治療大多是減緩流失速度,所以重要的是年輕時就要養成良好習慣,多補充鈣質、從事負重性的運動,以累積足夠的骨本。

延伸閱讀:骨質疏鬆症檢查 看你的「骨氣」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