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出口大國,為什麼台灣薪水漲不動,韓國卻年年加薪?

作者●楊少強/商周網站專欄作者

「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正是台灣經濟的寫照。從台商回流、轉單效應,輿論四處尋找台灣經濟成長動力,然而這些皆被證明不可靠。反而人們鮮少關注的民間消費,才是台灣最可靠的成長動能。

近來輿論鼓吹振興台灣經濟的兩大法寶,一是台商回流,二是轉單效應。前者是投資,後者是出口。台商回流的議題已有討論,轉單效應究竟如何?

以數據來說,轉單效應確實存在,今年1到9月台灣出口衰退幅度比日韓小。同時對美出口成長17%,也遠高於日韓。台灣對美出口大增,主要就是來自轉單效應。

但這並不可靠。據經濟部統計,反映出口興衰的指標之一「外銷訂單」,至今年10月為止,已是連續12個月衰退。其中來自美國的訂單金額連續4個月負成長;來自中國、東協的訂單金額更連跌12個月。商品部分除電子零組件、電機產品訂單金額微幅成長外,其餘全部衰退。

另外,對美出口增加,雖然是轉單效應之賜。但美國占台灣總出口不到15%,在台灣出口對象只排第三。和排第一的對中港出口占近4成相比,相去甚遠。要期待老三的成長,來彌補老大的衰退,恐怕不容易。

事實上,出口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並不如想像中大。2019年前3季,台灣出口年成長率只有0.87%,因為進口衰退,才導致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率貢獻為正值。反倒是民間消費,才是今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

但在不少人印象裡,出口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在這種「重外輕內」的思維下,台灣向來獨尊出口,但這也付出了不小代價。中研院經濟所助研究員楊子霆,在其研究中發現,近年來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薪資卻不漲,原因正與出口有關。

一道公式,戳破經濟成長假象

台灣出口以資通訊產品為大宗,但因為該產業全球競爭激烈,近20年來,台灣的出口產品價格下降50%。以此計算的價格指數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也越來越低。將台灣的名目GDP除以該指數,所算出的實質GDP,因此逐年上升。

由此來看,台灣經濟似乎在成長。但這只是假象,因為它是建立在分母下降——主要是出口產品價格下跌,而不是分子的上升。就如同一個人的實質收入上升,並不是因為他獲得加薪,而是因為產品價格下跌一樣。

若用另一指標換算,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真正能反映人民生活水準的是消費品。由於原油價格從2002年起開始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也跟著攀升。將台灣人的名目薪資,除以逐漸上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實質薪資就幾乎停滯不動,其成長也因此大幅落後實質GDP。

這正是台灣「經濟成長、薪資不漲」的根本原因。據楊子霆的研究,假如GDP和薪資,都用消費者物價指數當分母,台灣的實質GDP和實質薪資,早從2002年開始就已雙雙停滯。這個「台灣病」,正是獨尊出口的代價。

韓國的經濟結構和台灣類似,也有GDP成長停滯的現象,但楊子霆研究發現,韓國卻未像台灣出現人均收入停滯的現象,關鍵就在於韓國有強大的服務業。導致韓國的實質人均收入不斷上升。

過度管制,資金、人才進不來

服務業屬內需產業,台灣人的實質收入停滯,韓國人的實質收入上升,關鍵差別就是服務業。而導致台灣服務業競爭力低落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度管制。

例如,台灣的教育法規限制非常嚴格,以致國外大學無法在台設立分校,國外資金無法流入,教育品質也難提升。此外,台灣一直有人才出去,外國人才卻很少進來。因為台灣對外來人才十分嚴格,往往還特別要求具白領、技術等資格。

若一定要用學歷、收入做標準,像王永慶、郭台銘等在成為大老闆前,都無法符合資格。日本軟銀集團創辦人孫正義,當初也出身自韓國的中下層移民家庭。外來移民裡,說不定就有這樣的英雄人物。若台灣事先用學歷、收入把這類人刷掉,將是莫大損失。

台商回流、轉單效應,對台灣經濟助益有限,反倒是向來被冷落的民間消費,卻默默扮演著成長動力。要讓台灣經濟更上一層樓,不是靠補貼鼓勵台商回流,也無法寄望遠在天邊的轉單效應,只有腳踏實地鬆綁服務業、放寬移民限制,讓民間消費釋放更大潛力,才是振興台灣經濟最可靠的辦法。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60歲「被失業」,應該存夠錢,為何要擔心家計?被刻意掩蓋的中年失業真相

※本文由商周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離岸風電費率大降 剩1業者適用
新光攻大健康 要賺健身財
新光點子王吳東進 引進彈跳課
台灣經濟差? 謝金河提4件事反駁
降關稅也降車價 才能刺激買氣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