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與中研院醫學研究新發現 解密出罕見皮膚病成因

記者謝璿/臺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發表與中研院團隊最新研究,首度揭開人類「色素異常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病因,針對這個全臺只有9名案例的罕見皮膚疾病,發現是黑色素細胞中的GPNMB蛋白缺失,導致患者軀幹、手、腳等部分黑色素沉澱或缺失,造成皮膚顏色斑駁。此項研究成果解開罕病病因,未來有可能針對此疾病發展小分子藥物,也盼能鼓勵更多患者接受檢測,接受更好的照顧。

色素異常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 (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 ACD)是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的一個罕見而獨特的亞型,徵狀是在全身各處皮膚出現廣泛的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斑點,伴隨輕微甚至無皮膚搔癢症,由於並不危及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導致許多患者及醫院都沒有深入了解。

三總團隊自3年前起與中研院、馬偕醫院等團隊合作,針對這項疾病進行「全基因關聯性分析」,終於找出藏在基因中的病因,此研究成果已於2018年2月1日刊載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中。盼此重大發現,可以對於色素異常與澱粉樣沉澱的致病機轉與未來治療方向有突破性發展,嘉惠病患。

三總皮膚科江建平醫師指出,團隊針對這類病人進行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發現了色素異常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通常好發於青春期。三總過去曾有一位25歲男性,自8歲起在全身皮膚出現廣泛性色素沉著及色素脫失的斑點,其姐亦於10歲出現類似色素異常。該病患接受皮膚切片報告結果顯示,色素沉著的病灶在基底層黑色素的增加,乳突狀真皮出現色素失調和均質的嗜伊紅性塊狀物質沉積。配合臨床及病理診斷為色素異常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

在此之前,文獻推測此病徵可能是自體顯性並且是不完全外顯遺傳,遺傳病因不明。而過去診斷此病全仰賴臨床症狀與病理組織切片,但近年隨技術進步而有突破性發展。本篇研究論文從9個患者個案的家族研究顯示,此病徵呈自體隱性遺傳,並且發現每個患者皆是在GPNMB基因帶有雙套(雙等位基因)截斷式突變,包括無義突變與移碼突變,導致原本穩定的黑色素出現失調。

目前科學發現,GPNMB基因在許多組織細胞中都有表現,功能包括黑色素體形成、自噬、吞噬、組織修復、凋亡細胞碎片之清除與免疫之負調控等方面,本研究發現GPNMB表現在所有的人類表皮皮膚細胞中,又以在黑色素細胞中表現最高,而在患者皮膚中GPNMB的表現量顯著減少,即為病因。

GPNMB突變造成的色素異常與澱粉樣沉澱的病徵,可能與免疫反應增加或慢性免疫反應、構型錯誤的蛋白堆積、減少對細胞碎片與蛋白堆積之清除、角質細胞退化與黑色素細胞存活有關。此研究拓展了醫學上對ACD疾病之色素異常與澱粉樣沉澱的了解,期盼以此為基礎,能盡速發展出小分子藥物嘉惠病患。

江醫師表示,目前能給此類皮膚疾病患者的建議,即為妥善防曬避免黑色素基因變異;避免過度刷洗皮膚、去角質或穿著牛仔褲等硬質布料,平日也可塗抹適合膚質的乳液減緩乾燥情況,或適狀況服用口服A酸減緩病徵。

三總皮膚科江建平醫師說明,在病理切片中,能清楚看見GPNMB蛋白缺失導致黑色素沉澱或脫落。(記者謝璿攝)

三軍總醫院皮膚科發表與中研院團隊最新研究,首度揭開人類「色素異常性皮膚澱粉樣變性症」病因。(記者謝璿攝)

這個全臺只有9名案例的罕見皮膚疾病,發現是黑色素細胞中的GPNMB蛋白缺失,導致患者軀幹、手、腳等部分黑色素沉澱或缺失,造成皮膚顏色斑駁。(三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