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放消費劵刺激內需 效果令人存疑

近期,隨著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4.7%不如市場預期的5.1%,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喊話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部署和各項舉措,抓好第3季末和第4季經濟工作,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中共中央與地方政府紛紛端出多項利多政策牛肉,希望挽救中國頹靡的經濟前景。

中央與地方齊心大撒幣

其中,中國一線城市上海市政府在25日宣布投入財政資金人民幣5億元,對餐飲、住宿、電影、體育4個領域發放「樂·上海」服務消費劵,其中以餐飲類獲得七成補助為最多。

此外,中央方面,中國金融三巨頭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一次祭出17支箭,並且向金融市場釋出資金約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5兆元),中國一線城市例如上海也祭出消費劵,中央與地方齊心在中共國慶十一連假前大撒幣,目的當然是希望提振未來兩季的經濟成長率,避免今年保5面臨跳票危機。

儘管中共中央及上海市政府為了活絡經濟煞費苦心,但在治標與治本的政策選擇過程中仍有許多值得探究的空間,此次上海消費劵的發放,正是爭議極大的政策之一。

上海消費劵發放弊大於利

首先,此次上海消費劵發放規模小。上海人口大約2487萬人,略多於台灣人口數。對照台灣馬英九政府時期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2009年發放給全國人民的消費專用劵,當時台灣政府總共舉債新台幣858億元,然而,反觀這次上海發放消費劵規模約合新台幣22.5億元,兩者預算規模差距近40倍,上海想要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可謂杯水車薪,由此可見上海想要透過此次消費劵達到經濟學上的「漣漪效應」,帶動上海市民消費行為與增加內需的預期效果將是緣木求魚。

再者,政府發放消費劵的效用始終有疑慮。消費劵政策作為一種經濟刺激措施,常用來應對經濟衰退或促進經濟成長,其優點其一在於刺激消費,藉由鼓勵民眾增加支出,尤其是增加即時性消費活動,特別是在餐飲服務業、零售業等受衝擊較大的產業。其二加速經濟復甦,尤其是在短期提振經濟尤為明顯,消費券能促使資金快速流入市場,幫助企業恢復營運,從而減少失業率,相較於稅收減免或長期投資計劃,消費券希望達到的效果猶如強心針,寄望短期內能拉動中國人民的消費需求。

然而,上海的經濟低迷情況的始作俑者,導因於新冠疫情封城和動態清零政策,上海整座城市生產與消費停滯不前,市民擔憂下一波疫情風暴無預警來襲而再度封城,堆疊中國疫後就業前景不明,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等種種因素選擇節儉度日。換言之,中國整體大環境景氣不佳是長期因素,民眾克制消費行為是因為需要存錢支應不可預測的未來,這點可從2023年中國家庭總儲蓄金額達到創新紀錄的134.6兆元人民幣(591.4兆台幣)的現象來觀察,如果政府長期經濟規劃與防疫政策無法帶給民眾信心,消費劵的短期刺激效果將十分有限。

綜言之,中國經濟趨緩是長期結構性因素,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工具,例如消費劵的發放,不僅發放消費券的成本高揚,可能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其所產生效果也相當短暫,一旦消費券使用完畢,經濟活動可能會回到原有水準,沒有產生持續的經濟增長效果。因此,面對經濟下行的滑坡,中共當局不僅要救急,更要救窮,過度關注今年度經濟成長率能否達標5%,忽略制定長期經濟戰略,只會讓中國失去未來經濟復甦的成長動能。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共政治局罕見大篇幅提部署房市 陸媒:兩大不尋常
救經濟 中國央行啟動降準0.5個百分點
澳洲財長訪中 同意加強投資、貿易、脫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