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的好處:重新考問現代社會的便利性

人類社會總是在一味地追求便利性,但不便是否也有某些用處呢?筆者長期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圖幫助人們領悟到這一點。

「不便益」的認同群體日益擴大

日文中的「不便益」,意思是不方便帶來的益處(benefit of inconvenience)。假設便利(convenience)指的是可以不費工夫和不動腦筋,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在很多情況下,不便反倒是好事,或者必須不方便才行。所謂「不便益」,或許可以說是一種與盲目追求自動化和高效率截然不同的思路。

筆者長期研究不便的好處,今年春季在岩波junior新書出版社出版了《不便好處的建議》一書,希望能夠讓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意識到:「喔?原來不便也有好處啊,真沒想到!這個思路也許不錯!」。還有其他一些活動也在引發大家的思考:「不便或許也不錯!」比如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關西分部主辦的學生設計大賽,2017年度和2018年度的主題分別是「不便之益處的設計」和「不便的好處×食品的設計」。該協會的管理人員向我諮詢相關事宜時曾表示「希望把不便的好處作為設計大賽的主題」,當時我感到既欣喜又驚訝。詳談之後,我理解了他的想法。原來,設計師們並不認同單純追求便利性的想法,而是將「不方便才是好東西」的設計當作了一個課題。

2006年以來,將不便的好處作為研究課題的研究小組,包括我在內,曾多次有幸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提供的科研津貼。似乎評審專家們也認為不便是有好處的,於是允許我們使用源於稅金的資金來開展相關研究活動。另外,計量自動控制學會的刊物曾發佈過關於這些研究成果的報告,近代科學社還在2017年出版了《不便的好處:費功夫的系統設計》。提及近代科學社,說一句題外話,這家出版社還接受了日本人工智慧學會的委託,將要出版其編輯的新版《人工智慧AI事典》。按照計畫,這本事典裡也將有相關章節介紹不便的好處。

不便的實驗裝置帶來的各種思考

研究不便的好處的同仁們,總是製作一些不便的實驗裝置。供職於北陸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西本一志教授長期從事人類活動輔助技術研究工作,他將自己的研究課題稱作「利用障礙進行輔助」。他領導的實驗室開發的文字處理器配備了一種名為「Gestalt Imprinting Method (G-IM)」 的漢字輸入系統。G-IM偶爾會將字形有誤的漢字悄悄混入文章之中。如果用戶沒有發現奇怪的漢字並修改正確,文章就無法保存。實驗結果顯示,這有助於降低使用者的漢字遺忘率。

在出任立命館大學校長之前,仲谷善雄教授在該校領導著一個研究室,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故意隱藏明確和詳細資訊的觀光巡航系統,其路徑資訊顯示含糊。通常來說,如果資訊被隱藏起來,利用起來很不方便。但這種不便將讓人們重新思考旅遊的意義。大家不禁要問,難得有機會享受隨心而動的休閒之旅,要是一直低頭盯著手機,按照巡航的指示行走,到底有什麼意義。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使用這種不方便的巡航,視線會面向前方,由此發現許多意外的驚喜,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岡田美智男教授的研究課題是「可以促進人機關係的機器人」,研究室開發的機器人被稱作「低能機器人」。其中有一種是垃圾桶機器人。既然機器人是替代人力的便利之物,那麼垃圾桶機器人就必須在發現垃圾以後,用機械手將其抓起並投入垃圾桶內。但垃圾桶機器人發現垃圾後,只會移動到垃圾附近徘徊。如果有人把垃圾投入機器人主體的垃圾桶裡,它就會做出點頭行禮的動作。這可真是會給人添麻煩的「不便機器人」。它和那種在沒人的地方自己轉圈打掃的掃地機器人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恰恰是這種不方便,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機器人之間應該建立怎樣的交流。

對現有事物進行「不便好處認定」

2017年,我出版了一本標題很長的書,叫做《對不起,如果你略感陷入僵局,不如試著加入一些不方便~不便的好處這樣一種思路》(Impress/Mishima社)。雖然書名實在是冗長得有些不好記,但負責此書編輯工作的Mishima社社長提出的想法讓我不由受到了觸動。他跟我說,就是要讓人們因為這種冗長到難以記住的不方便,把本質內容裝入大腦,而不是表面的書名。希望大家在說起這本書的時候,稱之為「那本講不方便的好處的書」。

我在心中將這本書定位為大眾讀物。希望人們在車站的書店裡無意中拿起,在上班途中的電車裡讀過後,能夠想到「哦,的確是這樣呢。或者也可以說不方便也挺重要的,對我們公司來說是必不可缺的,真想讓我們公司的大叔們也讀一讀啊……」。為了説明人們用全新的思維來認識不方便反倒有好處的事物,我在書裡對許多現有的事物進行了「不便好處認定」。

比如,在全國範圍開展設計服務業務的「夢之湖村」提倡「有障礙(barrier-aree)」理念。公司採用了「aree(日語中「有」的發音)」來替代通常的「free(無)」,通過這個打趣的諧音也可以想像,相較於能讓生活變得便利的無障礙(barrier-free),該公司反其道而行,故意在建築內設置會形成輕微障礙的臺階,工作人員就會思考什麼時候「必須出手幫忙」,不斷磨煉自己的眼力。再看另一個例子,富士幼稚園(東京都立川市)的院子是凹凸不平的。比起地面平坦的院子,這種設計可能容易讓人摔倒受傷,行走也會比較費時間,所以凹凸不平是不方便的。但據說這種凹凸不平的設計會讓幼稚園的孩子們更加活潑。雖然有些不便,但這種接近於自然界原野的環境更能讓人感到快樂,如此想來,也就完全能讓人信服了。

因為不方便而留下深刻印象的旅行

我寫的第一本關於不便的好處的書是2011年出版的《誕生於不便的設計:用於工學的超常識想法》(化學同人)。這本書的內容激情昂揚,對於通過給使用者造成不便而使其獲益的事物,我嘗試將它們的設計方法體系化,並且使得「通過怎樣的機制能夠從不便中獲得好處」這個問題實現模式化。舉一個例子,書中提到「我的老家島根縣出雲市交通非常不便」。恰恰是因為不方便,參拜出雲大社才更有意義。正因為要從東京乘坐一整宿夜車才能到達,所以會充滿期待。如果地址選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從東京市中心乘坐火車1小時左右即可到達」,似乎就不會讓人覺得去那裡求姻緣有那麼靈驗了。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個說法是,「travel 和trouble的詞源相同,travel(旅行)必然會有trouble(不便)」。基於自己的親身體驗,我也很贊成這個說法。我從來沒用過智慧手機,出差的時候也是如此。於是,每次去陌生的城市幾乎都會遇到一些小麻煩,有時為了尋找預訂的飯店,會在周圍的街道上來回走好幾次。不過,得益於那些5分鐘、10分鐘,我至今仍然記得道路的名稱和風景。憑著嗅覺一頭闖進的居酒屋大多不錯,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但反倒讓我記憶深刻。如果查看著地圖軟體和美食網站的資訊一路找過去,那我或許就只是按圖索驥而已。相反,得益於沒有這些資訊的不便,單純的「出差」變成了「旅行」。不過遺憾的是,據說「詞源相同」這個說法並沒有根據。

最後提一點,不知大家是否知道2019年出版的《京大怪人講座》(三笠書店)一書。該書收錄了從2017年開始,以「在京都大學,怪人是褒義詞」為口號舉辦的公開講座。筆者介紹不便的好處的講座內容也忝列其中。那次講座的主要內容是,日本的文化容許研究者將不便的好處作為研究課題,而孕育了這種文化的大學就位於京都。

標題圖片: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岡田美智男教授開發的垃圾桶機器人。正因為不方便,才更能讓人重新思考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應該建立怎樣的交流(攝影:川本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