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勉強彼此 當別人眼中的好婆媳!

不勉強彼此當別人眼中的好婆媳!

就算時代再進步,婆媳這兩個來自不同家庭、成長環境和年齡都有差異的女性碰在一起,在家裡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又幾乎重疊,互動難免有摩擦。

婆媳衝突的內容,包括:飲食(誰負責煮?誰負責買?煮誰愛吃的口味?煮多少?吃不吃剩菜?大過年連假煮幾餐?)、生活習慣(多久洗一次衣服?誰負責晾和收衣服?洗碗後要不要烘乾?洗手間用多久?)、對第三代的教養觀念(小孩吃飯要餵還是讓他自己吃?能不能看電視、吃零食?幾點上床?小孩回家先做功課還是先吃點心?)、金錢運用(兒媳賺多少?拿回家多少?會不會理財?)、與娘家互動(多久回娘家?互動太頻繁?)、個性問題(懶惰、吝嗇、浪費、嘮叨、賭氣、有潔癖)……婆媳相爭看來是芝麻小事,或許也沒有對錯,卻可延燒成家庭風暴。

正視婆媳紛爭的焦點
許多人談到婆媳問題,會認為婆媳就是在爭中間男人的愛,但鄧惠文認為這種說法是把婆媳問題單純化了。如果只把焦點放在爭寵,無法從本質上徹底了解與解決這個問題。

焦點1 兩個彼此不熟的女人
「婆媳問題其實是兩個不熟、年齡又有差距的女人彼此焦慮,想要確認對方尊不尊重、喜不喜歡自己的過程,甚至喜歡比尊重的成分大很多,」鄧惠文比喻,兩個人就像相親結婚,沒有任何交往的過程,讓兩邊都有許多盲點。

婆婆的盲點在於「很想規定跟自己不相干的女人該做什麼」,特別看不慣兒子幫太太洗碗、做家事,覺得好心疼、媳婦真不應該;尤其台灣的文化又很難讓長輩承認自己其實想要受到晚輩喜愛,所以先來個下馬威再說。媳婦的盲點則是「你(婆婆)憑什麼管我?我媽都沒這樣要求我!」明明不想照婆婆意思做事、不願逗老人家開心,又矛盾任性的要婆婆喜歡她。

焦點2 自己人vs. 外人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指出,女性婚後需要的心理調適原本就比男性多,在情感上被要求與原生家庭切割,成為夫家的「自己人」,但在新家庭其實更像是「外人」。

傳統價值對婆媳關係的理想期望是「情同母女」,實際上卻是雙方感情尚未熟悉的狀況下,媳婦被要求先盡許多義務和責任。陳若琳舉例說,現代許多婆媳並不住在一起,逢年過節才有機會相處。但這短暫團聚根本還來不及培養感情,大過年就被要求打掃房子、在廚房收拾年夜飯殘局,被當成「台勞」的媳婦當然很不舒服。

吳娟瑜與小兒子媳婦同住,當小夫妻發生衝突時,她很自然的搬出婚姻諮商理論來請兩邊輪流陳述問題。雖然她熱心的要幫忙解決,但媳婦心裡總感覺,就算婆婆再中立,內心還是偏袒兒子,自己始終沒有被完全理解與尊重。

焦點3 母子關係可能才是問題點
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也是婆媳問題的潛藏病毒。鄧惠文在新書《非常關係》中提到,有些婚姻治療個案一開始是為了婆媳問題而來,往內挖才發現根源是母子問題。一個佔有欲強的母親,會讓兒子想獨立又不敢獨立,兒子可能有意無意的選了個跟媽媽不合的妻子,幫助他與媽媽切割。「不是每個男人都有能力應付自己的媽媽,期待妻子去應付通常是失敗的。最怕的是,男人不知道自己對媽媽不滿,任由兩個女人彼此攻擊,甚至挑撥離間,」鄧惠文說,但當婆媳對立時,兒子會躲得遠遠的,因為唯有如此才不會被捲入內心對母親的矛盾情結。

焦點4 缺乏互動經驗,界限不明
現代媳婦通常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父母之外的長輩互動經驗,也是讓婆媳關係惡化的因素之一。蕭美君發現,每年農曆連假前幾天,是林口長庚婦女身心醫學門診的「旺季」,好多媳婦都要先來拿藥,備妥「子彈」才有勇氣回夫家過年。她分析,傳統型的現代媳婦會把標準訂得很高,大幅改變自己迎合夫家的一切,做不好就委屈的跑回房間哭;賭氣型媳婦則是處於一副「我何必放低姿態」的備戰狀態,她們內心抗拒與婆婆相處,放不掉過去的不順,猜測對方的想法,但婆婆真的沒對她們不好。要是蕭美君給她們一些相處建議,她們會反彈:「你的意思是要我讓步嗎?」很難卸下心房。

好多因為婆媳不合到醫院求診的媳婦個案,其實都是來尋求一個她們需要的答案:「醫師,如果我這麼做,是不是不孝?」蕭美君認為,現代婆媳相處應該先勇敢的把界限談清楚,所謂的責任義務都可以討論,並且彈性調整。兒媳不要以為某些話題就是不能碰,自已的需求不能說出來,講了就是不孝,悶在心裡做不甘願的配合或錯誤的猜測。

吳娟瑜在其中一本著作《不必當母女,當好婆媳就好》的書名上,明確告訴大家她的建議:婆媳不必一定情同母女,因為沒有過多期待,就不會失望和受傷。婆媳合不合就像談戀愛一樣,沒什麼道理,也強求不來。

林守玫則強調,婆媳問題的所有關係人,都應該學習「分化」的功課,走向心理獨立。兒子不能永遠是媽媽的乖寶貝,結婚後應該把重心移轉到自己的小家庭,也藉此機會檢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重建健康美好的連結。婆婆則要有意識的把兒子推還給媳婦,尊重小家庭的成長空間,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雖然一定會有失落感,但適度從婆媳子的三角關係中退出來,大家都海闊天空。

家庭關係不和諧,若要把所有相處問題推給「婆媳」非常容易,指責中間的夾心餅乾不負責任也很簡單,但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學習如何跟別人溝通與相處。婆媳子三人共舞,不必去接受對方過去的成長背景,但至少做到互相尊重,不要老想去主導別人的舞步,或強求別人去彌補自己生命中的某個缺憾,而是盡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圓滿的舞者。

【延伸閱讀】
 想長高,別逼孩子喝牛奶、吞鈣片

陳安儀:網路誘惑,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生

我過動,我中輟,但我拿下哈佛博士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聞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