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帖。神和神棍

太遠的未來到底有沒有意義?這個問題打從二十年前就讓我反覆思考。

而後來印證的答案往往是,對未來,人們往往想得太遠,那些看來遠在天邊的科技往往出現得比我們所想像的早。

就好像二十年前人們想不到無人機和無人車和網路世界今天這樣的局面,即使這些科技在當時早就開始在研究發展。

最近出版的「暗數據」這本書裡特別引用曾任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的名言:「我們也許多少知道一些”已知的未知”,卻完全不知道”未知的未知”」。這句聽來有點難以理解的話,卻完全說明了人類理解未來永遠的困境,人們永遠喜歡用過去想像將來,但是絕大部份的未來卻極少重覆過去。

就像最近越來越多人討論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使用區塊鏈的技術來顛覆傳統藝術經紀市場的遊戲規則。除了可以根絕偽造作品的問題,也可以透過”共同持有”的科技讓上萬名收藏家來共同擁有一件作品,直接挑戰傳統「評論家_畫廊_收藏家」的市場鐵三角結構。這是過去人類藝術史從沒出現過的劇情,看來有完全想當然爾的合理性,但是這樣的未來要多久才會來?

就像下午和三家出版社連絡寄新書,本來期待的是明後天就可以收到快遞送來新書。卻想不到,其中一家出版社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立刻寄來電子書。

我在電子書櫃裡簡單翻了一下,發現紙本書已經是完全沒有競爭力的物種。電子書存在雲端,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用任何載具閱讀,甚至連線上到網路上讀取所有相關資料(YOUTUBE、維基和中英字典),不想讀的時候還可以用聽的。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電子書一直沒有在市場上站穩腳步,但是無論從任何一方面看來,電子書都該是出版業的未來(那時的出版業該已經不是今天這樣的出版業了),只是沒有人知道那樣的未來什麼時候會來。

同樣是預言家,命運卻大不同,預言如果在明天實現會被當成神。預言如果在一百年後才實現,就會在生前被一輩子當神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