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元兇竟是腸道的「一種菌」?2招留住好菌,養出「孕氣」
黃體素是確保胚胎得以順利著床的關鍵荷爾蒙。當女性體內黃體素不足導致不孕、醫師開立口服黃體素後仍難以懷孕,問題可能不在子宮,而是源自腸道的「無害梭菌」。
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可能不孕。不孕症婦女體內的黃體素濃度不足,是導致試管嬰兒治療失敗或早期流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臨床上針對不孕或要採行「冷凍胚胎療程(凍胚)」的女性患者,醫師常會開立黃體素,希望能增加胚胎順利著床的機率,劑型則主要分為口服、陰道栓劑、注射3種,其中又以傳統的口服黃體素最為常見。
只是,部分女性不孕症患者在口服黃體素後,血液中黃體素濃度卻不見增加,導致療程失敗。這種「補不足」的情況在過去是個謎,以為是個人肝臟酵素代謝的問題,但近期台大醫院婦產部與中研院共同發現,「孕」氣不好,問題可能不是肝臟,而是與腸道內一種名為「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的細菌有關。
不孕症女性黃體素不足,醫師:是腸道內「無害梭菌」在作怪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美州表示,臨床普遍認為肥胖、年紀大及月經異常是黃體素濃度偏低的關鍵。不過,她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殷儒,從14名介於32~42歲的不孕症婦女新鮮糞便檢體中,找到了導致黃體素濃度降低的無害梭菌。
這種細菌被證實會將人體內的黃體素代謝成「神經類固醇」,透過肝腸循環降低女性體內的黃體素濃度,進而讓女性不孕。陳美州點出,團隊以小鼠實驗證實,人體腸道內如果長期有無害梭菌,量多可能造成多種荷爾蒙失衡,連帶影響到排卵及和卵巢濾泡發育,在不孕症婦女身上則容易造成療程失敗。
江殷儒表示,發現無害梭菌可能讓黃體素失效後,未來可應用在評估口服黃體素治療上。如果先確認患者體內無害梭菌量多,評估口服黃體素效果不彰,就會直接改以注射的方式,更快速對症下藥。不過,人體腸道內細菌數量和種類都多,是否只有無害梭菌單一菌種會造成體內黃體素濃度降低,仍是未知數。
掌握2關鍵, 避免無害梭菌讓療程失敗
陳美州認為,平時就維持腸道菌多元化,是降低體內無害梭菌最好的方式。她表示,除了「避免常吃單一類食物」,也應盡量「少吃精緻糖的食品」例如:蛋糕、含糖飲料、餅乾等,才能有效降低腸道內無害梭菌,並避免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另外,補充益生菌也可能對調整腸道菌叢有一些幫助,民眾可自行評估是否須服用。不過針對「不想要的菌就用抗生素殺」的看法,陳美州與江殷儒皆強調,使用抗生素雖然可以殺掉無害梭菌,但也可能同時將腸道內其他好菌殺掉,除非是經評估有需要使用的患者,否則臨床上不會使用抗生素治療。
這項有關無害梭菌與女性不孕症關聯的研究,是全球首次有專家團隊發現,單一腸道內細菌與不孕症之間的明確關聯,目前該研究已經發表於知名學術研究期刊《腸道微生物(Gut Mircobe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