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回辦公室?歐美掀起大離職潮,企業面臨「疫後留才」考驗!

歐美職場掀起大離職潮,難道人們不再想回辦公室工作?還是,疫情改變了職場人的價值觀?不管如何,企業主該「換腦袋」,對疫後的新勞資關係提出對策了。

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科技巨頭Google率先拋出新政策,允許員工可以遠距工作,但前提是得接受減薪10%,最高可能減薪至25%。而消息一出,臉書、推特等公司也都紛紛跟進。

這居家辦公的減薪新策,看似勞資雙方各退一步。但就有Google員工強調「自己賣力工作加薪,不是為了減薪!」。也表示自己曾考慮過遠距工作,但減薪的幅度,和他近期升職的加薪差不多。最終他還是選擇通勤兩小時、進辦公室上班。

其實,這位Google員工也是許多美國上班族的縮影。在疫情期間,有許多人選擇搬離原來靠近公司的住處,前往更遠離市中心的郊區生活。但隨著疫情趨緩,多數企業已要求員工回到實體辦公室上班,這下卻多出許多過去本不需要承擔的通勤成本和時間等因素。

僅情境配圖,Unsplash by zhou xuan。
僅情境配圖,Unsplash by zhou xuan。

僅情境配圖,Unsplash by zhou xuan。

如果遠距也能完成工作,那幹嘛回辦公室?

然而,通勤成本等因素只是構成歐美職場上演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的部分原因。真正的導火線是,員工想繼續維持遠距,但企業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

《BBC》報導引述一名育有兩名孩子的母親、身兼銀行管理職瑪莉的故事。瑪莉在金融業工作十多年,即便她很享受工作所帶來的成就,但近期她卻不得不選擇離開她喜歡的工作。

這一切得從今年6月開始說起,隨著當地疫情趨緩後,公司也宣布每位員工必須返回實體辦公室工作。

「這非常令人沮喪,」瑪莉強調。並表示她花超過一年的時間,證明自己依然能在居家辦公的模式下完成工作,但現在卻被告知未來的工作型態,不具任何彈性。即便曾嘗試向公司提出解決方案,但看來只剩下辭職、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條路了。

瑪莉的心聲,也代表著許多歐美職場的員工。隨著疫情,多數企業將原先在實體辦公室,調整為遠距工作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期間,也使員工的工作需求和人生價值觀也發生了些許變化。

僅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僅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大離職潮」主因:疫情改變人生優先順序

人們一反常態在高失業、經濟復甦充滿不確定的環境,選擇離開現有的工作職位。光是在今年4月,美國就有400萬人辭職,這個數值創下20年來的新高。且根據美國JOLTS職缺報告顯示,4月的職缺數也來到歷史新高,至930萬。

這波「大離職潮」主要發生在年齡多介於25 - 40歲的職場主力。即便年齡區間橫跨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已組成家庭、有小孩的父母等就業者,但大家都開始思考選擇轉換跑道,或是離開現有工作。

這場世紀疫情,不僅讓人看見生命的脆弱性,也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並試著重新安排人生中的優先順序。年輕員工可能想把握青春,轉戰其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選擇轉職。

為人父母的員工,只能「工作」「家庭」二選一!

又或者,為人父母的員工可能決定花更多時間陪伴小孩和家庭,而離開現在的工作等。當然,這部分恐怕是迫於現實的無奈。

疫情嚴峻之際,各級學校都採取遠距教學,且托幼服務更不容易獲得時,家長往往得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要不就是辭去當前工作,擔任全職家長;不然就是居家辦公同時兼顧家庭教育責任。

遠距工作下,最身心俱疲的莫過於職業婦女們。根據去年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自疫情開始以來,美國人力市場已超過200萬女性打算離職。而《哈佛商業評論》報導就解釋,相較男性,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務和育兒的責任,這也是為什麼職業婦女已感受遠距工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僅情境配圖,Photo by Standsome Worklifestyle on Unsplash。
僅情境配圖,Photo by Standsome Worklifestyle on Unsplash。

僅情境配圖,Photo by Standsome Worklifestyle on Unsplash。

老闆是否在乎員工?將是找下一份工作的主要考量

在疫情期間,人們不僅承受著龐大的心理壓力,也連帶引發憂鬱、焦慮,以及孤獨感等負面情緒。因此,有些員工選擇先離開現有工作,給自己休息一段時間。或者,尋找能夠更注重員工心理健康的企業。

疫後,大家也更加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尤其是1996年後出生的Z世代。去年一項針對美國近千名成人,所進行的調查就發現,有80%的員工考慮辭掉目前的職位,轉而從事更注重員工心理健康的工作。

「我們都經歷一連串的失落,」倫敦伯貝克大學組織心理學系教授麥克道爾(Almuth McDowall)解釋。過去18個月,人們可能失去所愛的人、失去我們的自由、失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等事件,這些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生命中的優先順序,並嘗試尋找一份更有意義的工作。

提出「大離職潮」一詞的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克洛茨(Anthony Klotz)也表示,疫後很多人可能不再像過去那樣透過工作來定義自己,會花更多時間考慮創業、副業等。種種跡象也顯示員工對雇主的情感依戀減少,企業將面臨「疫後留才」的大考驗!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