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的小孩,長大也學不會做人!資深教師:感恩的心就像肌肉一樣,要練才會有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感會比較高、也比較樂觀,碰到壓力或逆境時,復原力還會比較好。但是,感恩的心並不是天生的,主要得靠後天養成,如果希望小孩學會感恩,父母得花點心思妥善引導。

在網路被暱稱為「KK老師」的新竹市東門國小老師柯曉慧,在國小任教已經31年,她觀察,現在的小孩,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愈來愈不懂什麼是感恩,常常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覺得「旁人幫我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

在學校最常見的現象,是小孩忘記帶作業或學用品時,就怪罪到父母,認為是「他們沒幫我把東西放進書包」。也常看到小孩到了校門口後,父母幫忙開車門、協助揹書包,但小孩總是頭也不回的就走進校門,連「bye bye」都沒跟父母說,更別提說一聲「謝謝」了。

KK老師甚至還碰過,有小孩來抱怨老師沒批改與發還作業,釐清真相之後,才發現根本是小孩自己沒交作業。在校園生活中,小孩沒帶橡皮擦等學用品,就順手拿同學的來用,歸還時也不道謝等情況,比比皆是。

在家裡面也常要大人服務,卻從不言謝;父母準備好餐點,叫吃飯了,還會面露不耐煩;將一切旁人心意、物質享受,都視為理所當然……這都是不懂感恩的徵兆。

小孩如果不懂感恩,也就不懂珍惜,容易唯我獨尊

「現在的父母,大多很疼小孩,對小孩有求必應,物質給得很大方;也因為怕麻煩、趕時間,常過度代勞;甚至還有不少爸媽,喜歡辦盛大的生日party、準備小孩許願的聖誕禮物等等,熱衷於給小孩驚喜。」KK老師說,這種種因素累加起來,都讓小孩很難體會到感恩的意義。

或許有些大人會覺得這也沒關係,但KK老師直言,不懂感恩的小孩,就不懂得珍惜,也容易「唯我獨尊」、跟旁人起衝突。近來有些社會新聞,例如為了要錢殺害阿嬤、手足為遺產翻臉等等,最根本的原因都是缺乏感恩的心,父母還是得有意識的引導小孩學會感恩,小孩才能學得會做人。

感恩主要靠後天養成,父母需有意識的費心引導

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心理學系副教授吳相儀指出,根據國外一份針對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感恩受到先後天因素共同影響,先天如基因等因素大約決定了40%,後天的環境與社會化經驗等影響,則占60%。

吳相儀是台灣第一個到正向心理學發源地、美國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當訪問學者的人,已研究感恩主題多年,她說,如同現代預防醫學常強調要增加肌肉,正向心理學正是在探討如何增加「心理的肌肉」,感恩就像是一種心理的肌肉,愈練會愈好。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也不斷強調,必須培養小孩的感恩之心,最好能在七歲之前就開始。

該怎麼陪伴小孩學會感恩呢?吳相儀與KK老師提供了以下三個具體方法:

一、細數感恩,寫下最近值得感恩的事情

吳相儀說,在國內外的感恩研究中,細數感恩都是很常見的方法,例如每天寫下值得感恩的三件事情,或是每個禮拜寫下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等等;這個方法也已經過實證,能夠培養感恩的心,兩個禮拜就能看到成效,有效提升幸福感,十個禮拜之後還能改善健康。

在進入大學任教前,吳相儀曾擔任國小教師多年,她本身也有個四歲小孩。她認為,低年級、甚至學齡前的小孩就能開始試著細數感恩,如果小孩還比較難理解感恩的意涵,也可以從最近碰到哪些好事開始。

有國外研究指出,每天細數感恩,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邊際遞減效應。對此,吳相儀建議,當小孩開始明白「顯而易見之恩」後,就能開始思考「思而可見之恩」,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我們原本覺得很理所當然,但其實很值得感恩的事,例如開始有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能外出用餐就值得感恩,因為代表疫情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還有一種感恩是「逆境可見之恩」,就是試著在碰到壞事時,還找出值得感恩之處,有點類似「轉念」,吳相儀說,這種類型的感恩,對小孩來說,很不容易,反倒是大人可以先試著練練看。

二、感恩拜訪,向值得感恩的人表達謝意與心意

寫一封道謝信給想感恩的人、當面唸出來,或打電話給恩人表示謝意、心意等等,這類行動都屬於感恩拜訪,吳相儀說,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感恩拜訪也被證實能提升正向情緒,人在更感恩之後,也會更仁慈、更幸福。

有意思的是,這個方法很適合小孩,因為華人文化比較內斂,小孩通常還能很自然的傳達心意,年紀愈大的人,反而愈容易害羞、講不出來。

吳相儀回想,她以前初任國小老師時,曾教學生要回家跟父母說「我愛你」,學生反問她說:「老師那你有跟爸媽說過嗎?」,後來,她鼓起勇氣打電話回去說,結果接電話的吳爸爸嚇了一大跳,還跟她說謝謝。

感恩拜訪很適合在節日或特別的日子時進行,例如生日、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等等。KK老師直言,現在的父母很愛過節,但常常只是開派對、吃大餐、買禮物,力求為小孩製造驚喜、留下回憶,小孩不僅無法體會到節日的意涵,還會習慣被取悅、胃口愈來愈大。

比方說,她曾看到有小孩在聖誕節時收到市價六、七千元的手機,拆開禮物時卻大擺臭臉,只因不是收到最新款的iPhone。

這樣的過節方式,非但無法培養感恩之心,反而可能讓小孩離學會感恩更遙遠,KK老師建議,父母應該好好思考,這類節日時除了寵愛小孩,還得試著讓小孩明白節日的真正意涵其實都能扣連到感恩。

三、機會教育,把握每個能學感恩的情境

除了特殊節日之外,生活當中也有很多能學習感恩的情境,很適合父母來做機會教育。KK老師舉例,例如在買東西時,得讓小孩知道支應家中開銷的金錢並非憑空而來,是大人上班賺取的;也可以進一步讓小孩明白大人上班的辛苦,需要付出時間與專業才有薪水。

又比方說,居家生活空間的乾淨、整齊,其實是需要花時間去打掃、維持的,這其中的過程,不妨讓小孩參與,親身體會。KK老師說,小孩做過家事,才會領會做家事的辛苦,也才有可能對此感恩;從沒做過家事的小孩,則會永遠都「無感」。

拜訪祖父母時,可以多聊聊天,讓小孩知道「是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顧,才有爸爸跟媽媽,也才有我。」進而引導小孩多關懷長輩,多真誠互動,進而感恩,而不是只顧著滑手機。

KK老師直言,現在的小孩,很少有「匱乏」的經驗,所以不覺得「被給予」是珍貴的,當然不會感恩、不會珍惜,這點確實很難教,只能帶著小孩多看看外在世界,試著明白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是過著匱乏的生活的。

感恩好處多,能增加正向情緒,也能提高復原力抵禦負向情緒

除了上述的三個方法,吳相儀也很推薦父母陪伴小孩閱讀,透過相關題材的繪本,用更多元的觸角去理解感恩;有適合的情境時,還能運用玩偶角色扮演,演練感恩的行為,例如吳相儀就曾經帶著女兒玩布偶、演戲,互相打招呼、道謝等等,讓小孩更熟悉這類語言要怎麼運用。

吳相儀分享,古羅馬智者Cicero曾說過:「感恩不只是最重要的美德,它還是其他美德之母。」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等名校任教的心理學家史考特(Scott,B.K.)也發現,在心理學研究的人的24個強項中,感恩是最能預測幸福感的一個強項。

吳相儀強調,感恩能增加正向情緒、讓親子關係的滿意度更優,也能降低負向情緒,她就在研究中發現,懂得感恩的人,碰到挫折時,復原力會比較高。感恩的內涵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感謝逆境與感謝恩典,面向多元,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著力,父母若能培養小孩學會感恩,一生受用。

照片提供:新竹市大庄國小曹雅雯老師、楊宜芯同學

更多教養策略及教育快訊,就在《未來Family週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