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坑,全世界最深的井!那些不可思議的礦坑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http://photoQphotography.net,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http://photoQphotography.net,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煤、石油、鈾、銅、雲母甚至鑽石等能源、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你可能天天使用著這些自然資源,卻很難有機會拜訪它們的誕生地——礦場,畢竟這些經常深入地底、總給人危險感覺的場域,既不是一般人能夠隨意前往的地方,也總因為給人塵土飛揚的印象,很難引發讓人拜訪的念頭。然而,說到人類創造出的驚人地景中,不少同樣具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巧技藝,有些甚至還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礦坑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就來看看這些非本意的「裝置藝術」傑作~~

智利・丘基卡馬礦區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Berg2,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Berg2,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智利北部、就在洛阿省(El Loa)首府同時也是全世界最乾燥的城鎮之一卡拉馬(Calama)外,有座全世界數一數二最大的露天礦坑。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長4.3公里、寬3公里、深達900公尺的丘基卡馬(Chuquicamata)礦區,具備全世界最大的冶煉廠和電解精煉場,每年可生產85.5萬噸的銅,同時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鉬礦(molybdenum)產地!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kaller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kaller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打從1910年代古根漢集團(Guggenheim Group)的智利探勘公司為它開啟現代化銅礦開採的嶄新篇章以來,這座礦產至今已營運超過200年。然而它的歷史顯然更為久遠,一位約生活於西元前550年的「銅人」木乃伊,被發現因一塊掉落的石頭,困死在古老的礦井中⋯⋯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einhard Jahn, License: CC BY-SA 2.0 d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einhard Jahn, License: CC BY-SA 2.0 d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在被大企業收購以前,這座礦區也曾有過一波「紅金熱」(La Fiebre del Oro Rojo):1883年太平洋戰爭(Guerra del Pacífico)結束後,超過400座礦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丘基卡馬,附近小鎮更充斥著非法棚戶區,賭博、聲色活動甚至謀殺案幾乎是生活常態,甚至必須出動軍隊去維持秩序。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obert Matthew Lavinsky,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mindat.org/photo-177531.html)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obert Matthew Lavinsky,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mindat.org/photo-177531.html)

在斷層和斷層有關的破碎帶中,可以比例的銅礦,此外,無所不在的黃鐵礦,伴隨著表生和次生的輝銅礦和靛銅礦,以及幾乎出現在所有石英礦脈中的輝鉬礦,這片礦區資源有多豐富,可想而知~~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kaller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kaller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也因此丘基卡馬在1990年代躍升為全世界最大的礦井,多年來一直是全世界年產量最高的礦山,直到被阿塔卡馬沙漠中的埃斯孔迪達(Escondida)礦區給取代為止。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einhard Jahn, Mannheim, Modified by Tennen-Ga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丘基卡馬礦區 (Photo by Reinhard Jahn, Mannheim, Modified by Tennen-Ga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如今遊客可以搭乘遊覽巴士,穿越廢棄的丘基卡馬採礦小鎮,稍微靠近礦區本身,同時前往指定觀景點一窺它的全貌。

感覺是不是很像出現在荒漠中的梯田?又或是一處外星基地?

美國・賓漢谷礦場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BFS Man from Webster, TX, US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opper_Mine_(5069273777).jpg)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BFS Man from Webster, TX, US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opper_Mine_(5069273777).jpg)

雖然丘基卡馬的規模已經大得驚人,不過它還只是全世界第二深的露天礦場,至於榮登寶座的,是美國猶他州的賓漢谷礦場(Bingham Canyon Mine)。深度超過1,200公尺、寬達4公里,面積廣達7.7平方公里的它,在1966年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Shannon Luca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Shannon Luca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坐落於鹽城湖的奧克爾山(Oquirrh Mountains),打從1906年營運以來,這裏就是一座超大的銅礦開採地點。最初由一對在當地放牛的賓漢兄弟發現(1848年),他們向領導人報告了這項消息,但當時建立定居點非常重要,所以並未進行任何開採。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Farragutful,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Farragutful,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十多年過去,這座擁有豐富礦產潛力的峽谷,開始小規模開採砂金、鉛銀和銅金。隨著蒸氣挖掘機和鐵路的出現,賓漢谷礦場搖身一變「鐵路礦坑作業」展示場,1912年引進ASARCO冶煉設備後,更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採礦園區」,從此發展邁入巔峰。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Raman Patel,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20185700/http://www.panoramio.com/photo/57951893)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Raman Patel,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20185700/http://www.panoramio.com/photo/57951893)

來自各地、不分種族約15,000人在峽谷定居,他們在陡峭的谷壁上建造大型的居民社區,讓賓漢谷彷彿蜂巢般熱鬧。隨著採礦技術進步,人口大量銳減,如今每天有2,000名工人,從礦山中清除超過40萬美噸的原料,64輛大型自卸卡車車隊,則將礦石送往選礦場⋯⋯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Doc Searls from Santa Barbara, US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docsearls/25134705586)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Doc Searls from Santa Barbara, US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docsearls/25134705586)

每年,賓漢谷礦場大約生產30萬美噸的銅、40萬金衡盎司的黃金,400萬金衡盎司的銀、1萬美噸的鉬和100萬美噸的硫酸等礦產資源,礦場範圍也不斷擴大。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Andreas Feininger,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loc.gov/pictures/resource/fsac.1a34853)
賓漢谷礦場 (Photo by Andreas Feininger,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loc.gov/pictures/resource/fsac.1a34853)

雖然大多數人都無法親自前往當地一探究竟,不過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只要上賓漢谷的官方網站,就能展開一趟虛擬旅遊。

你瞧,近看露天礦井,是不是很有露天劇場座位席的感覺!?

美國・柏克利礦坑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Jana Taylor,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103073506/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31044316)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Jana Taylor,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103073506/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31044316)

賓漢谷礦場或許不方便參觀,但是另一座美國銅礦場卻是對遊客大大敞開歡迎之門——位於蒙大拿州西部比尤特(Butte)的柏克利礦坑(Berkeley Pit),如今是當地的一處旅勝地,除觀景台外還附設有禮品店。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Kolopre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erkeley_pit_coppe_galleryfull.jpg)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Kolopres,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erkeley_pit_coppe_galleryfull.jpg)

柏克利的地下礦井位於一條突出的礦脈上,從安納康達(Anaconda)主礦脈一路往東南方延伸。1955年7月開始,經營者決定在老礦井附近以露天採礦方式,取代相對危險的地下開採活動,經濟效益也同時獲得提升。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mage_feature_697.html)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NAS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mage_feature_697.html)

長1,600公尺、寬800公尺、深約540公尺,這座露天礦場只營運27年,就在1982年的世界地球日當天關閉。位於地表下方1,200公尺的水泵也同時關上,因此周圍含水層裡的地下水,開始以每月300公釐的速度,慢慢注入柏克利礦坑⋯⋯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Pahcal123,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Pahcal123,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自從關閉以來,礦井已填滿約270公尺的深度,這些水有著非常強的酸性,大約是可樂、檸檬汁或胃酸的酸度。再加上井中充滿重金屬,從岩石中溶解出的銅、砷、鋅、硫酸、鎘等危險化學物質,讓它必須接受水處理計畫改善。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Pahcal123,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柏克利礦坑 (Photo by Pahcal123,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也因此,即使柏克利礦坑看起來有多像一座美麗的湖泊,依舊卻不適合游泳!

這點恐怕要讓喜歡戲水的人感到遺憾囉~~

南非・金柏利礦場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355499998)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355499998)

能源礦產雖然對我們生活影響舉足輕重,不過更讓人嚮往的礦物,恐怕是碳元素組成的無色晶體——鑽石了。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355205719)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355205719)

這種目前已知最堅硬的天然物質,大約有一半開採自非洲中部和南部,其中南非的金伯利礦場(Kimberley Mine),據說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手工挖掘鑽石礦場!?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Irene2005,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irene2005/432311008)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Irene2005,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irene2005/432311008)

1871年時,Alyrick Braswell在當地的柯勒斯堡島狀山(Colesburg Kopje),發現第一批鑽石,掀起日後一波「新熱潮」。之後40年間,5萬名礦工帶著鐵鍬和尖嘴鎬,挖出了這個暱稱為「大洞」(Big Hole)的礦井,開採出6,000磅、高達1,400萬克拉左右的鑽石⋯⋯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NJR ZA,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NJR ZA,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面積廣達17公頃、寬463公尺的金伯利礦場,最初挖出一口深達240公尺的洞,不過後來因為部分填入碎屑,再加上累積了40公尺的水,讓它如今可見深度僅剩175公尺。即使如此,還是讓人很難相信這裡原本是座山丘!

透過觀景步道和平台,你可以從上方看個仔細。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530261532)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20530261532)

原本,當地最初的開採活動「各自為政」,不過隨著意外頻傳、不衛生的生活條件、酷熱的夏天以及缺乏新鮮蔬菜等因素,造成不少傷亡,因此各礦場的領導者決定決定合併成一處大礦場,同時組成一個公司,也就是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戴比爾斯(De Beers)集團。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19917880613)
金伯利礦場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19917880613)

礦場在1914年關閉,露天礦井和城市反倒成為吸引遊客前往拜訪的原因。大約在1960年代,包括舊建築和各式各樣紀念物在內的金伯利早期遺跡,開始被規劃成正式的博物館和旅遊景點。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19918050664)
(Photo by South African Tourism from South Afric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south-african-tourism/19918050664)

1965年時,戴比爾斯大幅升級博物館,街道景觀、仿真模型、採礦技術和運輸展覽,讓它成為早期金伯利的露天展示,並且在金伯利的百年慶典(1971年)期間正式開幕。而後,2000~2005年間又新增多項旅遊設施,今日的金伯利礦場可說是一座採礦主題公園~~

加拿大戴維克鑽石礦場

戴維克鑽石礦場 (Photo by Planet Labs, Inc.,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iavik_Diamond_Mine,_Canada_by_Planet_Labs.jpg)
戴維克鑽石礦場 (Photo by Planet Labs, Inc.,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iavik_Diamond_Mine,_Canada_by_Planet_Labs.jpg)

儘管規模比不上金柏利礦區,位於加拿大西北地方(Northwest Territories)的戴維克鑽石礦場(Diavik Diamond Mine),卻發現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大、187.7克拉的原石品質鑽石Diavik Foxfire,以及北美有史以來最大的鑽石:552克拉的黃鑽~~

戴維克鑽石礦場 (Photo by User:Trevor MacInnis at en.wikipedi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戴維克鑽石礦場 (Photo by User:Trevor MacInnis at en.wikipedi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2003年開始生產鑽石,每年向世界各地送上3,500磅、約700萬克拉的鑽石,這座深度超過180公尺的露天礦坑,地處北極圈以南大約220公里,偏僻的地理位置讓它只能以當地方飛機和一條(天候狀況允許下才能通行的)冰路抵達!

是不是很好奇冰天下的礦場,是什麼模樣!?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