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永遠活在美國核保護傘下—東亞國家走向核武化之必要

Three Rockets Takes Off On The Background Of Apocalyptic Sky. 3D Illustration.
示意圖:Getty image

作者:李紫楓/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是否發展戰略核武——這個問題大概自二戰後就一直圍繞東亞國家腦際。面對北韓與中國近年核武研發急促發展的同時,美國於亞太的延伸威攝力卻不斷下降,走到2021,這個是否,就變得更為逼切。因為活在美國的核保護傘下,或許是東亞國家在冷戰時期不必要自行擁核的最大原因,卻也是今天為何有走向核武化的必要。

美國核保護傘與聯盟困境

理論上來說,東亞國家與美國的聯盟關係保證了一定程度的懲罰性威懾效用( Deterrence by punishment)。 例如,根據1960年的美日安保條約,華盛頓有捍衛日本主權的責任。 然而現實是,當扛起這份承諾等同把美國自身的領土安全放在賭桌時,所謂的安全便是遠沒有得到保證的可能——美國願意為東京而犧牲華盛頓嗎? 或者為了首爾而犧牲紐約?若然再強烈的外交言辭至乎防衛條約,均無法確保東亞眾國的集體安全,那麼華盛頓對臺北採取的策略——戰略模糊了——就更不用說了,因為這是既沒有約束力、立場也不明確的安全承諾。

再者,隨著前美國總統川普的 「美國優先 」政策,過去四年中的盟友關係不斷被破壞,儘管拜登新政府已致力修補聯盟以及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公信力,然而現實是,外交軌道是無法被逆轉的。東亞國家或許經已發現,彼此已很難再回到從前那樣互信的過去。

事實上,從現實主義的角度而言,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是不可能依靠他國來捍衛屬於自己的國家利益,故無論往後是否存在互信或沒有混亂和戰爭的未來,每個政體均應做好最壞的打算。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聯盟鞏固、延伸威懾力的可信度還是一如既往,也不能忽視那個關於未來的問題——那就是,東亞國家能否、又是否應該永遠活在美國的核保護傘下? 若然不選擇走向核武化,這些國家將永無休止的受到核武鄰國的威脅,並只有在沒有可信的直接(核)威懾力下奮力維護國家安全。換句話來說,當面對核武勒索(nuclear extortion)的可能,不擁核者就只剩談判,或者更糟糕的,妥協一途。

無可否認的是,橫向核擴散總伴隨一定的風險。比方說,與鄰國外交關係惡化,從而形成(核)區域軍備競賽,最終使所有國家陷入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諸如此類。然而,隨著平壤和北京核武庫的擴大和推進,無論東亞國家是否決定核武化,地區與國際安全大概也只有下降的可能。

更何況,核擴散的重點從來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少枚核彈頭,而是它們落入怎樣的人手中,就好比是否如平壤這樣的 「流氓」國家。在東亞裡具發展戰略核武潛能的國家中,大概沒有一個會被認為是 「流氓」,而只是理性的已發達國家。所以現實是,這些國家加入核武俱樂部的實際風險並非如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高。

再者,假若美國、日本和韓國能夠事先達成某程度上的共識,例如美國如何在其核武化時作出支援。如此一來華盛頓與其亞太傳統盟友還能確切的進一步加強盟友關係——因為發展獨立的核威懾力的目的非是為了疏遠美國作為有效盟友的存在,而是為了加強彼此之間的安全承諾。簡單來說,現時美國核武延伸威懾力的存在,不應成為東亞國家核武化的障礙,而是其作為對盟國的額外保護。

為未來核武化披荊斬棘

無可否認的,任何東亞國家核武化之路亦是滿途荊棘——台北明目張膽的試圖發展核武甚至可能會引發北京的激烈回應,比方說先發制人直擊台灣的軍事衝突至乎戰爭。南北韓亦如是,儘管戰爭的可能性相對地低。而作為全世界唯一被核武轟炸過的國家,日本的太平洋主義與反核情緒自二戰起早已烙在其文化與社會之中, 2017年產經新聞的民調便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反對「日本在未來應擁有戰略核武」,可見東京所須面對的障礙一點也不比前兩者少。然而,這些問題並非是無解的。

誠然,與國際重新談判協定,例如核原材料使用的雙邊協議,以及將人民的太平洋主義轉變為「積極和平主義」(Active Pacifism)或許需要時間和努力,但這些均不該是一個國家不能獲得獨立核武威懾力的藉口。因為由始至終,於國家而言,確保國家安全始是最優先的考量。因為在面對核武勒索時,由自身國家確保的直接核武威懾力的有效性,是沒有任何其他措施,如彈道導彈防禦系統(BMD system)的否定威懾力(punishment by denial)或防禦條約的核武延伸威攝力所能取代甚至比擬的。

因此,如若前方有太多障礙,那麼於日本、韓國和臺灣而言,目前更明智的選擇便是增加其潛在核武威懾力(Nuclear Latency),縮短原須的突破時間,為未來的核武化披荊斬棘鋪好每道可行之路。也就是說,必須保持其核武各項選擇的可能,屆時自是進可攻退可守。假若未來日本、韓國和臺灣均選擇核武化,三國可建立一個共同的機制,以確保彼此追求的是最低限度的有限威懾能力,亦即在不危及彼此的安全的前提下,加強三國的安全,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區域安全帶來的不穩定,同時構成一個更加平衡的核武競爭局勢。

畢竟走向核武化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肯定不是最壞的方案。

Reference

Hughes, L. (2007). ‘Why Japan Will Not Go Nuclear (Ye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straints on the Nuclearization of Jap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1(4), pp.67-96.

Kaneko, K. (1996). Japan Needs No Umbrella.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52(2), pp.46-51.

Masamori, S. (2017). ‘Under the threat posed by North Korea, Japan should aim for a shift to the "two non-nuclear principles’. Sankei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ankei.com/column/news/170927/clm1709270007-n2.html

(佐瀬昌盛. (2017). 北朝鮮の脅威の下、日本は「非核二原則」への転換を目指せ. 産経ニュース)

Mochizuki, M. (2007). ‘Japan Tests the Nuclear Taboo.’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14(2), pp.303-328.

Lee, S. (2021). ‘Missile Deployment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 Accelerating Arms Race’. 38 North.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Retreived from https://www.38north.org/2021/05/missile-deployments-on-the-korean-peninsula-an-accelerating-arms-rac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20). World nuclear forces. In 'SIPRI Yearbook 2020' (pp. 325-393). Sol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YB20%2010%20WNF.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0).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0. Retieved from https://media.defense.gov/2020/Sep/01/2002488689/-1/-1/1/2020-DOD-CHINA-MILITARY-POWER-REPORT-FINAL.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9). Missile Defense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fense.gov/Portals/1/Interactive/2018/11-2019-Missile-Defense-Review/The%202019%20MDR_Executive%20Summary.pdf

Yoshida, F. (2018). ‘Japan should scrutiniz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U.S. nuclear umbrella: an interview with Shigeru Ishiba’. Journal for Peace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1(2), pp.464-473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