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視疫情下的經濟成長率與人民的感受完全脫鉤的後遺症

原本應該人潮洶湧一位難求的信義百貨商圈美食街,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內用禁令,如今仍是空蕩蕩一片。資料圖片:沈聰榮
原本應該人潮洶湧一位難求的信義百貨商圈美食街,經過長達兩個多月的內用禁令,如今仍是空蕩蕩一片。資料圖片:沈聰榮


台灣國內自五月份疫情爆發以來,三級警戒大幅降低人流的結果使得許多餐飲、住宿與批發零售業受到極大的衝擊。根據主計總處在本月22日所公布的勞動市場就業數據顯示,「我國6月失業人數57萬人,較上月增加8萬1千人或16.55%;上半年失業人數平均為46萬9千人,較上年同期增加8千人或1.84%」。此外,就業者週工時受疫情影響而減少,其中工時未達 35 小時者為 98 萬 4 千人,較上月增加 19 萬 2 千人。由此顯見,失業率確實急遽上升,就業市場的工時也大幅減少。

除了主計總處的就業統計外,勞動部最新公布的無薪假資料顯示,目前有3679家事業單位實施無薪假,無薪假人數也增加44,973人,一周內人數增加12,993人,增加四成。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疫情確實對於台灣的就業市場帶來巨大的衝擊。當勞工的工作機會消失或工作時數減少時,受雇勞工的薪資與可支配所得必然降低,進而對於國內消費帶來負向衝擊。但是,疫情下所產生的大量失業並未對我國的經濟成長帶來太大的影響。

出口暢旺勝過疫情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根據主計總處、中央銀行與台灣的經濟智庫等對於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多超過5%,亞洲銀行在本月20日也大幅上調台灣今年GDP成長率預估至5.6%,遠高於4月時預估的4.6%,主要原因在於外需帶動出口創42季來最高成長率與投資持續成長所致。

同時,由財政部「110 年上半年我國出進口貿易概況」的分析指出,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及遠距商機持續發酵,我國今年第 1 季出口較上年同季增 24.6%,呈現淡季不淡;第 2 季雖面臨本土疫情擴散危機,但對國內製造業生產活動影響有限,在全球經濟動能加速回升與比較基期偏低下,出口大幅成長 37.4%。

換言之,在出口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即使我國的就業市場受到衝擊,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仍可以維持5%以上的成長率。

出口與內需產業的獲利與薪資差距持續擴大

國內生產毛額(GDP)包含了國內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與淨出口(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在經濟成長率為各部門數字的加總計算方式下,只要出口部門的成長力道夠大,即可掩飾民間消費降低對於經濟成長的衝擊,亦即,經濟成長的預估與人民的實際感受可能出現完全脫鉤的事實。

再者,我們用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報酬來預估經濟成長率,國內生產毛額的另一種衡量方式為薪資、地租、利息、利潤、間接稅淨額與折舊的總和,就此種衡量方式而言,疫情之下的受雇員工薪資必然受到不小的衝擊,但是,對於許多跨國企業或出口導向的企業獲利將受惠於外國經濟復甦而大幅增加,此時,內需企業與出口企業的獲利差距將會擴大,同時,內需企業與出口企業的受雇勞工薪資也會呈現較大的落差,因此,企業之間與勞工之間的貧富差距均會進一步擴大。

政府制定政策的挑戰

當企業間的獲利能力出現極大落差時,政府對於不同企業的政策工具須更為多元。當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時,政府對於勞工的紓困措施將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以降低社會的不確定性。雖然出口的暢旺對經濟成長有正向的貢獻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面對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當下,政府有必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支持內需產業與其受雇勞工,但絕非普發現金,以避免經濟成長率與人民的距離持續脫鉤所可能產生的社會問題。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網路攻擊招世界眾怒 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網路大戰
勿讓中國數位平台成為習近平實現台灣與中國經濟社會融合的工具
河南怎能不哭?看不到的鄉村災情 比城市更嚴重 看得到的官僚殺人 無力可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