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閱讀是國安問題──導讀人耿一偉從閱讀汲取靈光
在手機儼然成為現代人「義肢」的時代,在習慣面對電腦裡的表情符號卻無法判讀真實表情的年代,在面對所處世界失去共感的時代,作為愛書人、作者、導讀人,耿一偉說:「閱讀,是能力的補給,是為大腦補充所需的營養—想像力。」
宮崎駿睽違10年,推出的最新長篇動畫《蒼鷺與少年》,傳言將是他的生涯最終作,靈感則來自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他也曾言受此書影響一生,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讀到此書所受到的衝擊,而此書也是日本票選「百年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第二名。經典閱讀在不同時代是否仍意味著「靈光」?
閱讀是對世界的好奇
作為資深的閱讀者,從文學、哲學到戲劇,各種「雜學」都看,耿一偉認為閱讀是進入別人的內在心靈而得到慰藉,也是對世界的好奇,他至今對紙本閱讀有著莫名的堅持,耿一偉說學生時代自己就喜歡逛圖書館,在架上翻閱書,且即使某段時間後已不記得書名,身體卻依舊能夠找出一本書大概的位置。至今,他認為閱讀就該老派地拿起紙本書,「閱讀應該是讓身體參與的,書是有個性的,是禮物。」
知識焦慮的時代,人們處在加速的社會,科技加速,但耿一偉認為人類的身體與意識並無法加速,「愈是快速、焦慮的時代,閱讀是對抗加速的機制。」他指出,「真正的閱讀只能是慢讀、細讀」,且經過慢速思考、共鳴而得到的閱讀經驗,具備應付社會的所有能力,「因為細節的能力與愛的能力有關」。 耿一偉說,「不妨想想看,愛的追求是有難度的。我們終究必須看懂表面之外的幽微才能發展與人相處的能力,而非只透過社交軟體送出表情或貼圖。沒有閱讀,就沒有擁抱,這可以是國安問題!」
長期在大學任教,耿一偉也觀察所謂的經典閱讀有著世代差異,「已經沒有太多學生知道米蘭昆德拉了!」他認為「經典」是經過書寫者長期的沉澱轉化的文字,有著人類必經驗的情感,因而能在不同時代產生同樣的共鳴。然而「也許1990和1940年代的經驗類似,但2000年卻和1990年已有很大的不同!」耿一偉認為若當代的年輕人已對「經典」無法共情,所謂的經典閱讀也可以有多種版本的書單,貼近不同世代的經驗值。
不論科技是否加速社會進步,不論經典是否改朝換代,耿一偉認為閱讀也許會如同拿筆寫字般成為珍稀的樂趣,但不變的是閱讀所能帶來的「能力」。「就像翻譯軟體日新月異,但能不能取代語言的學習?不能,因為語言學的是整個文化脈絡。」
導讀者像導遊
自2004年迄今經常為各種書籍寫導讀並結集成《閱讀在靈光消逝的年代裡:35本書以及閱讀的理由》,耿一偉說:「導讀者就像是導遊,可以引導旅客去看最值得一看的部分,卻不能取代景點。」幫旅客提升經驗,有時候也以個人觀點引發共鳴;作為導讀者也彷彿是陪跑員,讓跑者對自己的路徑和配速能堅定信心。
長期寫作、策展與從事劇場工作的耿一偉,今年甫獲頒德國2023歌德獎章,是1995年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台灣獲獎者,耿一偉分享今年赴德國領獎時的感受:「很多人會在咖啡廳裡靜靜看書,享受生命和時間的人,似乎更能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認識自己的個性而產生自我防護能力。」
「歌德臨終之際,最後說的話是『給我更多光』。」耿一偉說,形而上的追求,正是人類對世界的好奇,也是閱讀所帶來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