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疫情,德國今年出生率為何破紀錄?

作者:芥末/德國,停看聽!

台灣近幾年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許多年輕人傾向不婚不生;美國中情局(CIA)今年公布全球 227 個國家與地區的「2021年總和生育率預測數據」,台灣敬陪末座,生育率全球最低,引爆網路上的討論潮和筆戰。那麼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又是如何呢?

「封城」並不是出生率增加的原因?

今年 6 月份,德國政府公布德國出生率達到 23 年來的最高紀錄:2021 年 3 月份德國總共迎接了 65,903 名新生兒,比去年 3 月整整多了 5,900 名,而上一次德國單月出生人數超過 65,000 人已經是 1998 年的事情了。

去年德國剛開始封城的時候,許多人開玩笑說封城結束後出生率應該會暴增,畢竟大家每天關在家裡,沒事隨時可以進行「人與人的連結」;然而統計結果卻指出,從 3 月倒推 10 個月回去,2020 年的 5 月份才是現在嬰兒潮的寶寶們「被製造」的季節,而當時正好是德國第一波疫情緩解之時,封城警戒開始放寬,人心不那麼焦慮。許多人預期的「封城期間懷孕人數會暴增」現象反而沒有出現,或許因為當時對未來的不安感,讓大家對於生小孩這件事多少比較保守。

有意思的是,疫情期間雖然很多診所都縮短看診時間,導致預約不易,德國接受體外人工授精(IVF)的人數卻衝高,反映出德國人並未因疫情而延後生育計畫。德國 IVF 註冊處「Deutsches IVF-Register e.V.」(簡稱 DIR)甚至根據統計數字發文表示:「疫情期間大家對生子的渴望大於對未來的恐懼」,人們似乎反而覺得世事難料,想要小孩應該要盡快。

德國有關單位也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疫情期間在家工作、減少外出消費,讓存款跟時間都增加了,比較有時間和金錢進行不孕治療。對德國本地居民來說,政府在疫情期間施行比大部分歐洲國家更完善的金援政策、以及德國新冠死亡率比其他歐洲國家來得更低等因素,似乎都讓父母有勇氣在疫情期間懷孕生子。去年歐洲死亡率極高的國家,例如義大利,2020 年 12 月的出生率便下降了 21.6%。

不過德國出生率破紀錄並非只因疫情才暴增,而是已經成長了好一段時間。德國近年來出生率逐漸增加,與好的生育補助制度、彈性工時的發展,與學校延長開放有關。

一、優渥的生育政策,且不斷更新優化

在孩子出生後,德國政府保障父母雙方加起來 14 個月的有薪假,薪水高達原薪的 65%,讀者可參考我過去曾撰寫的《14 週全薪產假、最長 14 個月育兒津貼──拆解德國優渥生育政策》一文。

而從 2015 年開始,休育兒假的時間也變得更彈性:現在在孩子 3 歲到 8 歲之間,父母也可以申請長達 24 個月的無薪育兒假,而且雇主無權拒絕,除非父親或母親已經為同一個小孩第 3 次申請育兒假(新規定讓父母可以把育兒假分成 3 部分,而不像過去只能拆成兩部分),雇主才可能以「業務緊急」為由拒絕。

打算繼續兼職工作的父母也有另一種彈性選擇,可以申請將育兒假領到的錢減半,但有薪育兒假期間拉長變兩倍。這些新規定都讓德國父母有更大的彈性支配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生完小孩後的家庭計畫也有更多可能性。

另外,德國政府在每個小孩出生後,都會每月支付爸媽約 200 到 250 歐元的小孩津貼(Kindergeld),依據小孩的學習計畫,最長會給到小孩滿 27 歲為止。

二、延長學校開放時間,加強召募小學教師

除了好的生育補助制度,學校開放時間延長對於生小孩也有鼓勵作用。

以前德國的小學不管高低年級都只開半天,中午小孩就回家了,父母有一方(通常是媽媽)就必須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然而近 20 年有了很大的轉變,各地學校開始延長下課時間,或開設「全日制」學校:以我現在居住的萊茵蘭—伐爾茲邦(Rheinland-Pfalz)為例,該邦從 2001 年起便陸續開設了 600 多所全日制學校,而且全日制學校擴增計畫至今還在持續。

這些學校每週 4 天,從早上 8 點開到下午 4 點,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父母可以將孩子交給學校,安心上班,讓家長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出生後無法雙薪工作會有經濟負擔,而不敢生小孩。

目前全德國大約有 50% 的小學生是在全日制學校上學,但也表示另外 50% 的小朋友還是中午就回到家了,父母一方無法全職工作。因此德國政府預計在 2025 年前讓所有的小學生──包括低年級小朋友──都能在學校待好待滿到下午再回家,並把上課時間延長到每週 5 天。然而由於目前各地小學缺乏可以達到此目的的工作人員,為了避免這個缺口,各邦政府正在加強對小學教師的招募與訓練。

三、可彈性調整每週工時的「兼職文化」

對台灣人來說,「兼職」聽起來像是「打工」,但在德國則不一樣,各種工作都可能會有 50% 到 90% 等各種比例的兼職(Teilzeit)合約。近年來德國大部分的公司也允許員工申請將原本的職位轉成不同比例的兼職工作,據統計,2015 年德國就業女性就有 57.8%,男性有 20% 從事兼職工作。

除了雇主徵才時就須在廣告上寫明每週工時(一般德國 100% 全職工作每週工時是 37 到 40 小時,依此類推:60% 兼職就是一週工作 22.2 小時到 24 小時,當然薪水也只有全職職位的 60%)之外,也有員工依自己的需求和雇主討論調整每週工時,在雙方同意下,做為兼顧家庭與工作的解決方案。

兼職職位除了讓公司留住人才,員工更願意為公司付出以外,也讓員工在小孩出生後能更快回到職場。舉例來說,必須 100% 工時工作的新手爸媽可能會有各種考量,決定暫時不回公司,休一、兩年的育兒假;而做 65% 工時工作的新手家長,因為時間比較彈性,很可能在孩子出生後幾個月就決定重返職場。

德國職場近年來「彈性工時」的發展,減少了生子後工作安排上的煩惱。我先生現在工作的公司就有不少新手爸媽,在孩子出生後,把工時調整成 70% 或 80%,收入雖然減少,卻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此外,2015 年開始的德國移民(難民)潮也助長了出生率。然而可能因為融入德國生活不易以及經濟因素,移民女性的生育率雖然仍高於德國女性,但已從 2016 年每位婦女平均生育 2.3 個小孩,掉到 2019 年的 2.1 個。

結論

根據資料顯示,現今德國平均每個婦女只生 1.54 個小孩,平均初產年齡為 30.1 歲,生育率在歐盟地區仍然偏低,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由於政府全面的政策規劃,讓曾經出生率吊車尾的德國,如今生育數字已經接近歐盟平均。

雖然少子化危機仍在,但至少看到政府改善的誠意,統計數字也逐漸進步中,一些友善家庭的政策值得台灣借鏡學習。未來德國政府為了增加生育率會如何出招,許多人都在觀望今年大選後的結果。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不顧疫情,德國今年出生率為何破紀錄?──「封城」不是功臣,這 3 個原因才是》,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14 週全薪產假、最長 14 個月育兒津貼──拆解德國優渥生育政策
「你生了 8 個小孩,因為你想要 6 個」──一個悲傷的算式背後,新興國家東帝汶的人口難題

作者簡介:

芥末,2014年拖著一卡皮箱踏上德國的土地。台中出生長大,台北流浪六年,東德求學,西德工作。興趣(太)廣泛,大學唸了傳播,畢業後在廣播電台打滾兩年,做過文案、主持,也玩過配音。研究所念的是文化保存,後來因緣際會做起國際貿易,但工作之餘不曾放棄對文化的熱愛。嗜小說,喜歡新的挑戰跟吃好吃的東西。期許自己可以一輩子當個勇敢的,不害怕改變的人。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