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聯手印度洋軍演 挑戰拜登印太戰略

中國和俄羅斯最近在印度洋海域,接連展開了2次聯合海軍演習,凸顯中俄有意聯手拓展在印度洋地區的勢力,在拜登(Joe Biden)即將接任美國總統之際,未來的印度太戰略勢必面臨中俄的挑戰。

中俄聯手軍演 挑戰美在印度洋地位

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弗里曼史巴克里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問題專家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去年12月間在澳洲智庫羅伊研究院(The Lowy Institute)」的部落格「詮釋者(The Interpreter)」撰文指出,中國和俄羅斯去年11月連同南非在開普敦(Cape Town)外海舉行海軍演習;接著,又於12月在阿曼灣(Gulf of Oman)與伊朗舉行海軍演習。兩次軍演顯示,中俄兩國加強聚焦印度洋。

此外,俄羅斯在去年11月通過草案協議,要在紅海的蘇丹港(Port Sudan)設立海軍基地,可直接進入印度洋。中國更早在2017年就在非洲國家吉布地設立第一個海外海軍基地。

梅慧琳指出,即便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可能減緩了中俄進一步的軍事合作,但是,2次海軍演習傳達了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渴望在印度洋合作的訊息,對美國在印度洋的海上主宰構成了挑戰。

印度洋 美中俄軍事必爭之地

穿越麻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的印度洋航線,是中國對外海上貿易的3條通道之一。中國從中東進口能源、向非洲和歐洲輸出商品,印度洋航線都是必經之路,被中國視為「海上生命線」之一。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其中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就是通過海路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非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繫。然而,多年來中國在印度洋沿線國家租借港口,一直被印度視為潛在威脅。印度認為,中國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和柬埔寨租借的港口,在必要時可以轉為軍用,對印度形成戰略包圍。

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中心」的安全問題專家卡烏拉(Vinay Kaura)分析說,在印度和中國關係緊張下,印度將俄中加強政治與安全合作視為對印度的挑戰。

美聯合盟邦抗中 反促中俄聯手

同時,也有分析認為,中國在印度洋的舉動,是針對美國及其盟友加強在印度洋部署做出的反應。

去年11月,美國、印度、澳洲和日本組成的四邊安全對話(Quad),在孟加拉灣舉行馬拉巴爾(Malabar)聯合軍演。許多評論指出,中俄聯合軍演是對美國發出強硬反應的訊號。

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研究員斯特凡諾維奇(Dmitry Stefanovich)向南華早報(SCMP)表示,美國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壓力是促成莫斯科和北京進一步合作的主要原因。

斯特凡諾維奇指出,俄羅斯海軍希望維持全球部署能力,自然也包括在印度洋部署。中俄尋求加強在印度洋合作的主要戰略考量,是為了確保兩國在印度洋的海上行動自由。

美將重整亞太秩序 強化亞太戰略

在此同時,即將在拜登政府的白宮國安會(NSC)出任「印太事務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的康貝爾(Kurt Campbell),這個星期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旗下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專文指出,亞洲已在中國的自信與美國的模棱兩可下被拋諸腦後,「中國就像任何崛起的國家,正尋求重塑其週遭環境,並確保其利益獲得尊重」。

文章中的「重塑週遭」是指,北京在南海造島、在東海犯境、與印度衝突、威脅入侵台灣,並在香港與新疆進行內部鎮壓。

康貝爾指出,「此種行徑,結合中國偏好採取經濟脅迫,最近更劍指澳洲,意味著許多區域的秩序的組成原則面臨風險。」因此,感覺上,印太地區頗像大戰前的歐洲,失去平衡、秩序崩壞,又沒有明顯的聯盟來應對問題;因此康貝爾呼籲拜登政府,要逐步調整這些趨勢。

康貝爾也指出,美軍不應只想倚賴幾個盟邦以及航空母艦等昂貴軍備,而應轉向相對低成本和不對稱的戰力,比方長程的傳統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無人艦載攻擊機,以及導向飛彈潛艦。「這些發展將打亂中國的盤算,迫使北京重新評估,有風險的挑釁是否會成功。」

康貝爾同時呼籲華府,將美軍部隊分散到東南亞各地和印度洋,「以減少美國對東亞少數脆弱設施的依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俄有意聯手深入印度洋之際,美國拜登政府也將重整亞太秩序並重新糾合盟邦,兩大勢力在印太地區的競逐更加激烈,一方面凸顯了印度洋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將升高這個地區的緊張。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準亞洲沙皇康貝爾首談美中未來 認雙方應各退一步反思新腳步

隱瞞為中國工作還獲取鉅額報酬 美MIT教授陳剛遭捕

川普緊咬北京不鬆口 中海油、小米分列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