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經濟工作會議定調“適度寬鬆” 能否帶動內外經濟循環仍存疑
台北 —
為期兩天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星期四(12月12日)落幕。會議定調將實施「更積極」的宏觀政策,以擴大內需、穩定樓市和股市,並提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等措施,明確釋放出明年將加大力度放水以提振經濟的訊號。不過,部分市場觀察人士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這些政策“只是口號”,因為當前的救市力度要么顯得不足,要么未能真正流向民企或個人,導致景氣刺激的效果仍然有限。
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道,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12日在北京舉行,除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講話外,包括李強、趙樂際和王滬寧等在內的其餘六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都與會。
報告稱,會中強調,將“實施更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會議也指出,將採“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維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給增長,與經濟成長、價格總水準預期目標相符”等。
中共對明年經濟現危機感?
早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習近平已於星期一(12月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為2025年的經濟藍圖定調。特別是針對明年的貨幣政策,這次會議首次打破一貫的“穩健”基調,轉而提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項表述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被外界廣泛解讀為中共高層對明年經濟前景充滿危機感。此番釋放的所謂“鴿派立場”包括積極降息、降準、擴大財政支出及刺激經濟成長,顯著提高了市場對明年政策“加碼放水”具體力度的期待。
中媒《第一財經日報》週四就引述專家的預測稱,中國明年赤字率可能在3.5%-4%,超長期特別國債預計在1.5萬億元(人民幣)至2萬億元,專項債額度預計在4.5兆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部分分析家也認為,期待北京當局推出“火箭筒”式的景氣刺激恐不切實際。
香港智易東方證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藺常念就說,北京當局自9月底一再出台經濟刺激對策,但屢屢“新瓶裝舊酒”,就連財政部10月初推出的10萬億人民幣(1400億美元)化債方案,除分3-5年實施外,也旨在讓地方政府置換債務,根本沒有景氣刺激的效果。
藺常念:中共放水都是口號
藺常念告訴美國之音:“講來講去,都是口號。我看,中央也是覺得,它負債太重了,不能像美國這樣亂發錢(債)的。一方面它在財政方面還是謹慎的,但這結果就是,(中國)經濟還是非常的差。”
他說,中央“放水”力道不足,且錢也未流向民企或一般平民,難起刺激效果,尤其一般民眾若失業或收入減少,根本不敢花錢,自然難提振消費,而私人民企若長年陷入割喉價格戰,只有薄利也無力擴大投資或崗位規模,這都是中國的內循環經濟至今仍走不通的原因。
美國J Capital Research公司位於紐約的研究總監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星期三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對中共下一波放水救市的措施不帶任何期待。
楊思安說,目前的措施“都屬於漸進式增量式,而且缺乏(實施)細節。對我而言,這代表中共(高層)可能有點慌了、且無計可施。”
她說,中國目前的對策都只“以最小的額度”來防止銀行或地方政府崩盤,尤其地方政府的隱藏債務據部分單位估算可能高達60萬億人民幣,絕非中國財政部所揭露的14萬億人民幣而已。因此,這麼大的窟窿本就難解,更何況當局目前放水的力道不過杯水車薪。
楊思安也說,中國要徹底實施結構性的改革,才能真正改善經濟。
楊思安說:“在一黨制的中國,中共無意實施結構性改革,但這種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改善中國經濟。中共的利益團體,亦即,他們最在乎的單位是直屬中央的國營機構,包括大型銀行,所以,目前(救市)的重心主要放在避免大型銀行違約(破產)。”
她說,例如改革戶口制度才能真正活絡中國樓市,但習近平治下的中共無意改革,因為其涉及中國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盤根錯節的複雜體制。
劉孟俊:擴大內需若奏效或具經濟穩壓效果
對於中國計劃明年透過降息、降準等寬鬆貨幣政策或擴大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表示,這項舉措可謂「勢在必行」。他認為,此舉或許能發揮一定的“穩住壓力”(穩壓)效果,為經濟提供短期支撐。
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中國經濟面對的外部挑戰將加劇,因此,中國透過舉債來擴大財政支出、扶持經濟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但最終也必須付出政府債務再攀升的代價。
但北京加碼“放水”,中國經濟就能復甦嗎?
劉孟俊說,中國擴大財政支出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內需或推動內循環的動能,但“房市已經沒戲唱”,而基礎建設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有限,因此,北京最後只能擴大投資產業,其中,國企一定是投資主力,也會扶持戰略性的產業和民企,亦即,厚植習近平追求的所謂新質生產力,例如電動車等綠色產業,以政府提供補貼的方式來鼓勵民間汰換,不過,北京當局能扛得起多少財政赤字,能撐多久,令人質疑,但若能發揮帶動中國內循環的正面效果,或許能對明年經濟有“穩壓”的作用。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扶持政策將重點強化習近平所倡導的“新質生產力”,如電動車等綠色產業。政府可能透過提供補貼,激勵民間加速設備更新和消費升級。然而,他對北京當局在財政赤字壓力下的長期承受能力表示懷疑。儘管如此,如果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推動中國內循環的發展,確實可能在短期內為明年的經濟帶來“穩壓”作用。
不過,他說,中國就算加碼放水,地方政府拿到錢後,是先拿來解決地方財政、發放人員的薪水,還是刺激地方經濟,還有待觀察。劉孟俊也說,中國市場的產能過剩、過度內捲的問題也得先解決,否則企業利潤拉不上去,只能靠政府輸血,也非長久之計。
中國內需市場太卷,民企海外倒貨?
分析家說,中國經濟難題多重,除歐美外貿受挫、內需不振、失業率高企外,許多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是難解,尤其內需市場過度內捲下,讓原本主打內銷的部份廠商也急於找出海口,部分廠商就告訴美國之音,靠中央“放水”,不如靠自己找出路。
山東鄆城的達勝瓶塞成立三年來,原主打內銷市場,但二代接班人Eva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市場這兩年“太卷”,一再削價競爭下,難獲利、也難堅持品質,因此,公司決定開拓出口商機,且這半年來頗具成效,已撐起25%的營收。
Eva說:“做外貿的,看價格吧!只要你品質過關、價格越低,別人就越要的,相比於在他們(海外客戶)的國家買會低三、四倍吧!我們的(瓶塞)賣¥1,可能別人就賣個三塊到四塊(人民幣)。”
她說,中國製瓶塞價廉,做工最複雜的樣式也不過賣1元人民幣上下,但海外競爭者基於人工成本高,價差三四倍下,讓她家的產品大享價格優勢。
Eva希望,站穩外銷市場後,公司營運能改善。
遠在廣東的佛山家具也同意,中國市場已是紅海。銷售員Sally告訴美國之音,同行削價競爭,讓堅持品質的老闆大感吃不消,興起改做外口、“多條路子”的念頭。
Sally說:“這兩年比較卷,打價格戰啊!不過我們主要是做品質的、不打價格戰。我們都是以最低出廠價格,不會像有些工廠,可能把價格抬得比較高,然後再來個大折扣。”
香港財經專家藺常念表示,中國廠商海外低價傾銷、倒貨的現象非常普遍。他說,雖然中國的電動氣車業做得火熱,但以上海哪吒汽車為例,根本賠錢賺吆喝,2021-2023年間傳出在中國車市共虧損逾180億人民幣,迫使哪吒汽車現在打算將重心轉往非洲、埃及設廠,因為出口海外市場才有利潤。
不過,他指出,中資企業以低價傾銷為特徵的海外商業模式,已引發歐美工業國家的強烈反彈,這或許是中國未來外循環經濟可能遭受重創的信號之一。換言之,他認為,2025年可能成為中國內、外循環經濟同時面臨嚴重挑戰的關鍵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