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一步 年輕人重回工廠》打電商、打明星、打補教、打遊戲,習近平為何痛打26兆新經濟?

文/黃靖萱、林洧楨、馬自明、吳中傑

日前女星趙薇、鄭爽遭北京封殺、罰錢,演藝生涯幾乎面臨終點,但中國大舉整頓早已不只這一樁。自去年11月,習近平向馬雲「開第一槍」後,電商、線上遊戲、補教等,產值合計超過人民幣約6兆元(約合新台幣26兆元)的行業,都接連被官方點名。

來源/Dreamstime
來源/Dreamstime

這導致今年2月中以來,MSCI中國指數半年重跌逾3成。「中國政府已對其科技部門,也是該國新經濟的引擎,實施了致命打擊。」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在最新的專欄論述中轉趨悲觀。

「中國在轉彎,且轉彎幅度及速度太快,讓包括索羅斯在內的投資人覺得中國是不可預測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大陸經濟)所長劉孟俊說。

接任中國國家主席已8年的習近平,將把中國帶向哪裡?

商周團隊採訪多位不同產業的代表台商,及海內外中國研究專家,爬梳習近平政府在美國等國際持續圍堵下,卻「大刀向內」背後邏輯,帶你一次看懂它將對台灣帶來什麼影響。

「現在台商很茫然,以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是連吃飯掉一粒米,都可能變滔天大罪。中國關門打自家的狗,等到打完了,不知道會不會打外來的狗⋯。」一位在中國設廠的台灣電子零組件總經理說。

繼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大中國巨企,都被反壟斷機構調查後,今年7月,中國最大網路叫車平台滴滴在紐約上市後沒幾天,也被政府以違法蒐集個資罪名,將所屬的25款App統統下架,市值蒸發200億美元。

接著,美團、拼多多等購物平台,因低價搶市被罰。再來,高中以下教育市場規模約人民幣8千億元,被禁止再有公司上市融資。新東方、好未來等已上市補教企業,股價全腰斬。

還有,財富驚人的女明星趙薇被列為「劣跡藝人」,所有影視作品一夕被消失;追星文化遭批判,娛樂界風聲鶴唳。然後是小學生玩線上遊戲的時間,政府也要出手管⋯。

「我們不知道他們政治裡面究竟發生什麼事,現在反正還沒打到別人,(台灣)廠商就是趕快生產、賺錢,資金能撤就先撤⋯,」前述以外資企業為主要客戶的台商總經理說。

一位市值千億、在中國也有設廠的半導體廠高階主管則說,目前社會氛圍對台商的影響是,「第一,在選擇公司上,一家台企、一家陸企,應徵者會有價值判斷;第二,你今天需要台幹,台幹敢不敢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大轉向?

「最簡單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疫情造成餐廳、旅館該倒的倒,不該倒的也倒了,有資本的就更有本錢,互聯網產業更好了。內部問題,必須得到一次性的解決,現在就是大刀闊斧。美國要打中國,中國就做好準備,包括『內循環』,最壞就是把門關上,(看看)我們還能不能活得很好。」赴中發展20年的兩岸房地產專家蔡為民表示。

今年8月,阿里巴巴再爆女員工被迫陪酒等爭議,《人民日報》所屬新媒體發表評論:「要把資本關進籠子裡。不要妄想大而不倒。」

聽懂習近平喊出共同富裕及三次分配的含義,也就是透過自願捐贈而將財富分配到社會,騰訊及阿里巴巴,急著各捐出人民幣1千億元響應。拼多多也宣布投入人民幣100億元啟動「百億農研專項」。

中國面對棘手的貧富差距問題,它第一步就是讓金字塔頂的富人、巨企,把錢吐出來。

習近平曾說,要讓國民收入從2010年到2020年,翻一倍,8年多來,國民所得雖成長,但貧富差距卻不斷拉大。「馬雲們」的財富更令人咋舌,中國前1%富人,財富占比接近14%。

曾任復旦大學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的蔡為民說,中國「為了達到公平分配,可以犧牲效率,現已不訂GDP增速了,」因中產階級消失,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從歐美到香港,「全世界都是年輕人在鬧事」,而這點,正是挑動中共敏感神經之處。

「整個政策邏輯非常清楚,就是把民生中,成本高漲的東西壓下來。將房產、教育,醫療,這3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幾十年的大山,給搬開。」中國互聯網分析師葛甲指出。

為何選在此時用力向內、向左轉?葛甲分析,過去中國經濟「往右走」,是為了吸引投資、吸引全球供應鏈到中國,「但現在跟美國弄成這樣,再往右,也不會更好吸引外資,不如調整一下。」習近平對內訴求均富、公平,打壓虛擬經濟、導正青少年風氣,為的也是強化實體產業,讓技術升級不外求。

「中國很清楚,製造業是人家拿不走的。」集團營收超過600億元的台灣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現在到深圳,會看見很不同的面貌。過去,農民工站在街上,端著盆、提著桶,讓各工廠的工頭們挑選。如今,是工頭站在大街上,讓工人挑。此外像上海市,之前也是想方設法要將製造業趕出去,但如今情況有了反轉。

當美國要製造業回流,保障供應鏈安全,歐洲也喊出「再工業化」,劉孟俊解讀,中國擔心大家把供應鏈移出,它的「世界工廠」地位不保,將出現大量的失業工人,「造成社會安定問題,對他們的執政才是最大挑戰。

一場貿易戰,讓中國發現「製造業不能丟」,加速國產化的步伐。棄網路軟經濟、重拾工業硬實力、扶植國產以替代外國技術,這些方向,對台商將是機會還是威脅?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65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取貨市場一年60億!蝦皮走入「實體」做店到店,看懂背後的商業思維
Google健康「3年敗局」內幕:憋屈的CEO、自大的工程師、狂熱的信徒
為英特爾省下近百億損失!工程師辭職打造擬紙盒、紙杯,產品連郭董都買單?
明明有實價登錄2.0,為什麼屋主開價還是越來越貴?
遇到「合不來」主管⋯劃清界線、保護自己,為何是下策?

更多國際相關新聞
建政73周年紀念 北韓半夜舉行閱兵
解放軍驅離美軍艦隊? 第七艦隊斥:中方說法錯誤
布林肯:阿富汗總統出逃前晚 仍說會決一死戰
日防衛副大臣:日本把台海穩定 當成自己的事
一天倒一間 中國房地產公司破產如山倒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