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容劉曉波 他卻與天地同在

作者:曾建元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照片來源:中央社
照片來源:中央社

1980年代曾經以美學、文學和文化批判,在中國大陸文化界引領風騷的劉曉波,2017年7月13日,在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黑牢的身心折磨後,終於倒下。

那本應在宇宙洪荒中激起巨響的傾塌,卻在黨國的全力封鎖消音之下,連妻子劉霞心碎的哭聲都消失了。

劉曉波在1988年以《審美與人的自由》的論文,獲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那一年臺灣剛解除戒嚴一年,全面啟動自由化。而更早幾年的時候,鄧小平以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理由,把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罷黜掉。

劉曉波以審美激情超越物性的侷限,挑戰共產黨的意識形態。

1989年劉曉波放棄了在美國流亡的機會,來到天安門廣場,承擔起領導學生降低衝突犧牲的責任。6月4日以後他也未選擇流亡,從此長期進出和生活在監獄裡。

劉曉波被體制隔離,成為官方所畏懼的洪水猛獸。但是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他得以與海外聯繫交往,而能依靠為海外媒體大量寫稿維生。

在此期間他參與創辦了獨立中文筆會,進而擔任了會長。從中國作家協會的版圖中宣告獨立,與自由寫作他的思想和文字魅力,在網路的世界中無限延伸。

2008年北京舉辦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前夕,在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如當年大韓民國舉辦漢城奧運,而借力打開民主化道路的期待下,劉曉波參與了《零八憲章》的起草挑戰了共產黨既得利益。

他不是最主要的執筆者,卻因他的聲望而扛下所有責任,成為黨國重點打擊的對象,而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關押至死。

其後,他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第一個被當局禁錮不能領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的諾獎得主典禮上,因他而虛位以待的空椅子,從此成為反共的象徵。

劉曉波深深懷念六四之前,中國民間社會的道義激情,與社會共識。但他從六四的鎮壓中體會到,共產黨會為鞏固政權而不擇手段。

殘酷鎮壓異己的同時尚,且縱容貪腐與收買,使自身成為一個政治經濟的利益共同體,而使共產黨在內部出現蔣經國乃不可期待,所以中國民主的希望在於民間的自覺。

劉曉波反對暴力與仇恨,他以宗教家的情懷主張,中國人民要自許為公民和自由人,投身公共事務以漸進的社會,改變逼迫政權的改變。

劉曉波的卑微要求有可能顛覆中共政權嗎?天曉得。所以他只有以身殉道,用自身的命運提醒世人,如果共產黨政權不改變,每一個侵害到黨國利益的人都可能成為劉曉波。

他的身後遭遇也警示著世人,如果自由國家不願聯手逼迫中華人民共和國,遵守人類的共同價值和規範,則日益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待世界的態度,就會像今天他們對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般地狂妄輕慢和泯滅人性。

臺灣解嚴正值三十年,劉曉波在獲得博士三十年前夕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中國大陸形勢卻更加肅殺。

劉曉波形體已失在中國無處葬身,但願他的魂魄會化為海上的千風,在天地之間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