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線城市如台北?在湖南長沙交換近一學期後,我是逃回來的

作者:廖文綺/換日線專欄

2019 年二月,飛機在一片朦朧陰雨中降落中國長沙,我期待兩年之久的交換生涯,在一片慘淡的天空之下拉開序幕。事後回看,那場凍到骨子發麻的冷雨,是未來 3 個月的隱喻。

先公布最後的結果好了:我是逃回來的,甚至連一學期都沒有待完。

雖然遇到價值觀嚴重迥異的室友是一大原因,但更關鍵的因素是,我找不到在中國繼續待下去的動力。或許人文藝術學科去中國求學本就是緣木求魚吧,但我曾經是抱著對中國影視產業及歷史文化的高度憧憬,才爭取至中國交換的,可惜一踏上那塊土地,便是幻滅的開始。

中國二線城市的特色:一張鐵皮,兩個世界

長沙市中心一景。圖/廖文綺 提供
長沙市中心一景。圖/廖文綺 提供

我知道湖南長沙並非一線城市,當然也不是抱持著對大城市的嚮往而去的。只是江湖傳言說臺北和中國的二線城市差不多,也就天真地以為能保有與臺北相當的生活水平。

然而,實情絕非如此。

或許臺北的市容是又老又醜,乍看之下比不上高樓林立、建築設計新穎的長沙市中心,然而實際居住過一段時間就可知,長沙繁榮的市中心其實只有小小一塊五一廣場,大概不會超過 3 站公車站的距離。而除此之外,大概都是灰敗的矮小樓房,破敗等級以市中心為圓心呈直線上漲。

「在長沙有個奇特景象,你會看見一個商場旁邊有一個村。」

村。真的是村。

我第一次見到村是在武漢,當時甚至還想不到一個合適的名詞,一直到中國同學和我如此形容後我才恍然大悟。

當時一個人在武漢,準備回青旅,看地圖上 10 分鐘的路程便天真決定要步行,實際走過才發現沿途馬路在施工,被迫繞道,沒想到竟繞進一個小村。先是看到擺地攤的菜販,接著走進狹小巷弄內,看見肉販,就像市場見到的那樣,幾條鮮紅帶骨的肉大方掛在門口,腥味四溢。

轉過一個彎,路旁地攤的籠子裡關著幾隻雞、鴨、鴿子,若是注意看,甚至會從中發現白絨絨的兔子!再一直走到住宅區,路人漸少,建築也越來越簡陋,路面甚至不是柏油而是壓實的黃土,這才後知後覺發現我不小心繞進一個小村了。但是,我明明才剛從一個熱鬧的觀光景點走出,抬頭還看得見青旅位處的高樓密集區,怎麼就繞進一個我在臺灣鄉下都沒見過的破落村莊?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貧富差距的強烈衝擊。

馬路內與馬路外,一張施工鐵皮隔出兩個世界。馬路外是數棟矗立在遠方的高聳建築與塵土飛揚的天,泛著清冷色跳;馬路內被陽光曬出一片暖意的土牆建築,拙樸,卻與這片城市氛圍明顯格格不入。

後來我又陸續走過幾個城市,發現這就是中國二線城市的特色之一:城市中一些區塊已經快速發展,築起成片高樓;旁邊的單元樓卻彷彿被時代遺忘,還是五六零年代貧窮破落的模樣,形成落差巨大的突兀景觀。

從武漢長江大橋看下去的村落。圖/廖文綺 提供
從武漢長江大橋看下去的村落。圖/廖文綺 提供

同學口中「不錯」的宿舍,設備卻十分落後

湖南大學附近的村落。
湖南大學附近的村落。

而作為一個來自臺灣的交換學生,當然不可能成為新大樓的住戶之一,也沒那麼幸運住進條件較好的留學生公寓,只能和當地學生一樣住普通的學生宿舍。

提著行李,穿過簡陋的宿舍大廳,踏過潮濕陰暗的走廊,終於來到未來一學期落腳之地。推開吱吱嘎嘎的墨綠鐵門後,印入眼簾的是一間陳舊簡陋的房間。

然而,貼滿惡俗卡通貼紙的陳年衣櫃和書桌、生鏽的鐵梯,以及其上脆弱的鐵床、滿室的霉味和在地上積出一攤水的溼氣,都遠不及一間浴室令人崩潰。一般公共廁所大的小小空間裡,正中央是個平面蹲廁,探頭可直接看見漆黑無底的水管,還會有蟲子爬上來。而熱水器和蓮蓬頭就釘在這間狹窄廁所的牆上,蹲廁旁。也就是說,洗澡必須小心翼翼踩在蹲廁周圍僅有的地面,不小心踩空還會跌進馬桶裡。

抵達第一天,我一邊沖著只夠洗 20 分鐘的熱水,一邊哭,甚至連馬上訂機票回臺灣的念頭都有。不知道是不是我見識少,活了 20 年還真沒看過這種「聰明」的設計。中國如此幅員遼闊竟連另闢一間浴室的空間都要省,讓人連洗澡都不能安心。然而當地的同學都早已習慣這個設計,不懂我們這些臺灣來的交換生為何對廁所反應如此之大,甚至告訴我們這棟已是這間大學最好的宿舍。「有空調,不錯了。」

後來我和一位來自四川的朋友聊起這邊的衛生條件,他說在他家鄉還有地方連熱水器都沒有,洗澡還要用鍋爐燒水。甚至,「當你們宿舍整棟樓水管壞掉的時候,燒鍋爐的大澡堂開放通知就會下發了。」友人如是說。

事後去了位於四川邊陲深山的稻城亞丁一趟,才知道宿舍的衛生條件真的算不錯了。

稻城亞丁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海拔大約在 4 千到 5 千公尺左右,高原區引水不易,物資輸送也不易,沿途的公共廁所一律沒有門、沒有水,只有低矮隔間隔著,甚至還上過底下就是一條無水水溝,連茅坑都沒有的廁所,臭氣沖天。想去號稱「藍色星球上最後一塊淨土」的稻城亞丁,除了要備妥高壓氧,還得帶上幾瓶專門用來洗手的水。

前往稻城亞丁路途上刻在山體的黨國標語。圖/廖文綺 提供
前往稻城亞丁路途上刻在山體的黨國標語。圖/廖文綺 提供

看見台灣以外的世界,才能無悔地回家

說了這麼多中國衛生條件落後的地方,還是得平反一下:中國最發達的北上廣深四大城市我都走訪過,這些一線城市,尤其是新興開發的廣州深圳和上海浦東區,最新穎最具設計感的後現代建築,密密麻麻佈滿大半座城市,放眼望去是一整片看不見盡頭的高樓。全面的現代化。潔淨整齊的大馬路上,看不見半點舊時代殘留下來的痕跡,也幾乎沒有觀光氣息,是純粹的金融商業中心。沉著、冷靜、幹練,是這幾座城市給人的印象。

北京則較有特色,貴為歷朝首都及政治中心,北京同時保有現代感與古典氣息,如三里屯一帶展現高度時尚與都市的熱鬧繁華,紫禁城周圍則保有古典中國風建築。然而除了精心保存的歷史遺跡外,胡同也是真實且大量存在於這城市,至今仍是實用性質高於觀光性質的住所。即便我所見到的破落胡同,也遠遠不是這城市最黑暗最落後的所在。

3 個月內走訪過 10 個城市,總算意識到,在中國,有錢有多重要。
這是一個極端的世界,錢幾乎殘忍地劃分了一切,從吃的食物價位(背後包含食物美味程度及食材優劣)、坐的車(綠皮火車和高鐵價差可達 3 倍以上)、住的區域,到一切生活質量。

若以臺灣臺北的生活水平為平均值,在中國,似乎只有更高或更低可選,付得起錢當然就能享受更優質的生活;付不起,也能以臺北生活費的一半,過著低水準的生活。

身為一個出生於中產家庭的臺灣人,去到中國我總覺得比上遠遠不足,比下仍有餘裕,但這裡就是如此現實,我沒有條件過上優渥的生活,於是被動地被歸到了下層這塊。

某天走在長沙一條馬路邊時,看著眼前總像罩著一層薄霧的街景和灰濛濛的天,和路旁掛著巨大紅色簡字的零美感招牌,耳邊此起彼落的喇叭喧囂聲不絕於耳,不管如何換氣都像吸進滿腔塵沙,我忽然意識到我真的沒辦法喜歡這裡。不僅不喜歡在這的生活方式,學校扼殺創意的教學方式也讓我感到厭倦,我只不過是在消磨日子等回臺灣。

而在訂下機票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來從臺灣離開,是為了回來。看過臺灣之外的浮華與殘破,才能感恩知足,無怨無悔地在這座精緻可愛的島嶼安頓下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中國二線城市如台北?在湖南長沙交換近一學期後,我是逃回來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上海台商子女的告白:當年一心回台讀高中,為何卻遭到家鄉「同胞」不由分說的歧視?

伊斯蘭要你享受人生:請盡量賺錢、大啖美食,想做愛就別忍耐!

作者簡介:

語創系應屆畢業生,四下到中國湖南大學交換。喜歡中華文化,喜歡大山大海,在中國唯一幸福的是有很多歷史遺跡和壯麗河山可看。在中國最討厭被問到的問題是「臺灣什麼時候要回歸?」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這個。在牆內的日子深感資訊封閉和思想控制的恐怖,回來後更加珍惜民主自由,期待從事一份能為民主、人權和環保貢獻的工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