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五年規劃指向何方?

(德國之聲中文網)盡管中國比大多數其它國家更早、更有效地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經濟得以迅速恢復,但短期內的發展前景依然有諸多未知數。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後果以及中美貿易爭端的進展都是蘊藏風險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不少專家預測,中國可能再次不設定具體的GDP增長目標。

增長與自主創新

在所謂“雙循環”框架下,中國將繼續努力促進國內市場需求。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研究員邁恩哈特(Caroline Meinhardt)指出,中國多年來力圖刺激國內消費,但成果並不明顯,顯示出這一任務難度很大。“長期看中國政府面對的挑戰是,要想促進以需求為導向的增長,就要通過收入的再分配來實現,即提高普通民眾的實際收入。”

十四五計劃的重點之一是推進核心產業的自主技術創新。中美貿易和技術紛爭中,中國看到了某些工業領域依賴進口產品的風險——例如半導體類高科技元件,並力圖在這些“卡脖子”技術領域尋求自主研發。

邁恩哈特認為,中國距離技術自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數年,借助國家的扶持和私人投資,中國預計會在部分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不過步子有多大,還要取決於美國是否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嚴格對華技術出口限制,以及由此中國企業能否在不靠外國技術的的情況下自己填補技術缺口。”

均衡發展

在北京獨立政治學者吳強看來,十四五規劃中除了對技術、國防要作何種程度的投入,還值得關注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怎麼作討價還價,在各地方如何均衡分配,如何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跟(今年)二十大上習的布局、人事布局都有直接的關系”。

今年一月,中國政府高調表彰了扶貧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去年底,官方就宣布所有貧困縣已“脫貧”。

戰勝貧困是習近平多年來追求達到的政治目標。這一業績將成為他本人領導地位和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注解。今年的兩會預計也將突出這一成就。但統計數字的積極變化並不意味著中國消滅了貧困。

“接下來的任務是,讓仍舊生活在欠發達地區和不穩定就業條件下的數億中國人(的收入)提升到中產階層的水平,消除日益增長的發展不平衡。”墨卡托研究中心的格林貝格(Nils Grünberg)指出,為了保持已經取得的成果,亟需增加對教育和促進就業的投資,特別是在農村地區。

落實愛國者治港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不久前強調的“愛國者治港”,被很多分析人士解讀為北京要改革香港的選舉制度的信號。普遍認為,這一話題會進入此次人大的立法議程。

墨卡托研究中心的中國內政問題專家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表示:“去年推出的(香港)國安法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壓制異議、集權化管制香港的唯一手段設計的。與之配套的措施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

政治學者吳強則指出,如果“愛國者法案”出台,將是北京進一步削減香港公民自由權利、干預選舉的新步驟。2019年11月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建制派的失敗之後,中央政府做出一系列反應,包括推出香港國安法、DQ民主派議員、推遲立法會選舉等。

不透明的政治舞台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經一年,在大多數國家仍在控制感染與維持經濟之間掙扎的時候,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則已基本恢復正常。今年中共還將慶祝建黨100周年。在這一時間點召開的兩會,對北京來說也是一個表現自信的機會。

但吳強認為,如果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人大、政協會議一度形式上走向開放,甚至被推動具備立法功能,那麼如今從立法議程到信息公開則是回歸不透明,“現在完全是與之背道而馳,人大只是完成黨中央交辦的立法任務、投票表決的機構。”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