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收緊監管 外資銀行憂成地緣博奕施壓點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上海7日電)中國近期雖一再重申擴大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但紐約時報報導,當局自去年12月起以一連串通知,要求國際銀行減少在中國放貸,並出售債券。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相關規定限制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能力,並可能令他們更依賴中國國有銀行以獲取資金。他們擔憂,這種依賴將成為北京在地緣政治博奕中的潛在施壓點。

紐約時報6日引述3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間發布一批規定,限制外資銀行從海外轉移資金至中國的金額。其中2人又指,1月31日生效的另一條規定,要求外資銀行減少在中國放貸,並出售債券和其它投資。

報導指,由於擔心引來進一步的監管措施,銀行和商會不願公開討論這些新規。但報導引述一份「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1月發給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信件指出,限制轉帳金額這個重大的結構性變化,可能徹底逆轉歐盟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方向。

報導表示,2020年12月以通知形式發給銀行的新規,限制跨國銀行在海外融資後,將資金轉移到中國的能力。

報導指,由於國際許多地方的利率幾近零,國際銀行在海外的借貸成本低。在上述新規生效前,國際銀行可把借貸的錢轉移到中國來放貸、投資,以獲得更高的回報。

報導表示,當局公布新規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但目標似乎是為阻止具潛在破壞性的大規模資金流入中國,擔心這將造成通貨膨脹,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高,影響出口競爭力等問題。

而據陸媒證券時報報導,人行在3月22日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的會議也提到,信貸要「穩字當頭」,保持貸款平穩成長、合理適度。

另外,2名知情人士指出,監管機構日前一項新規,要求中國和外國銀行要在1月31日午夜前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只能較去年略為成長。

報導指,這是由於中國近期放寬外資購買債券的限制,許多外資銀行持續購買債券向客戶出售,而這也擴大了資產負債表規模。

人行則尚未對相關報導作出回應。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新規限制了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能力,也降低他們和中國本地銀行的競爭能力。

他們也擔心,這將讓外資銀行需要更依賴中國國有銀行,以獲得相關資金。而這種依賴,可能成為中國與美國等國在貿易、人權和地緣政治議題博奕中,另一個潛在的施壓點。

不過報導也引述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者普拉薩(Eswar Prasad)預估,中國最終仍會恢復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從中長期來看,他們並不想嚇跑外國投資者。」(編輯:吳柏緯)1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