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進台灣 才有全面史觀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簡立欣╱特稿】 各國歷史教科書編排皆是依據時程的推進,從古代談到現在,例如美國歷史,一定是前殖民、殖民時代、獨立戰爭、制憲會議一路論述到現代;英國歷史,從羅馬時期、中古時期、王權時期講到近現代史;但我們的高中新課綱,卻跳脫時序思維,怎會把歷史課本編成這樣? 12年國教國中歷史課綱的中國史,沒列出全部朝代,高中歷史新課綱的脈絡更不清楚,甚至刻意「去脈絡化」,提到的朝代只有漢、晉、宋、元、明、清及「共產主義在中國」,而且時序是被打亂的,依照「離散」、「移民」、「交流」等主題編排;如此一來,不僅學子容易被混淆,更無法有全面性的史觀。 高中新歷史課綱放棄中華文化學者的思維,引進國外學者的外夷論點,讓中國史變得片段,看似放大中國史的框架,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去中國化」,稀釋中國歷史文化與對台灣的關係與影響,截斷兩岸的連結。 我們究竟為何要教中國史?因為不論從歷史、地理、文化的演進,大陸跟台灣脫離不了關係,更豐富了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即使是美國人也不會更改美語,特意避開與英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或連結。 所以,不論政治意識形態光譜如何,台灣必須了解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把中國納為台灣的一部分,這才是台灣的優勢所在;教孩子中國史和台灣主體性並不衝突。 那麼,要怎樣教中國史?我們主張,既然是「中國史」,就應照依照朝代順序編排課綱,且中國史的章節,至少不能少於現行國高中版本的份量,讓學子吸收完整歷史知識。 如果當權者不願意下一代學中國史,就大膽地提出取代方案,例如編一本真正的東亞史、區域史,並準備好為自己的政治立場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