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崩潰論」歷久不衰 林毅夫對談于品海:中國唯有「這1招」能化解

近日香港評論網站《灼見名家》釋出一段影片,內容是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暨首席經濟師林毅夫與《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對談。聽眾提問中國經濟低迷,中國政府該以何措施提振信心?林毅夫認為,「中國崩潰論」持續了45年之久,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讓經濟持續增長;于品海則表示,如果從中國銀行市值下降的幅度來看,問題並沒有像外面媒體說得那樣嚴重。

林毅夫:只有讓經濟持續增長,人們就更會有信心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今(2024)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發展數據,其中顯示民間投資增長0.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9%,新建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5.0%。提問聽眾引上述數字說明,中國私企投資和房地產購買信心均呈低迷,中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有力措施,以增加私企和房地產業的信心?

林毅夫回應,經濟要持續增長,需要在過程中設定規則和目標,並且不斷調整,導致有些人樂觀,有些人悲觀。但最要緊的是,需要更好地分析中國經濟發生變化的原因。其次,則需要研究中國政府在朝機遇前進的過程中,究竟付出了哪些努力?

「我們需要更平衡的分析,以改變人們的看法。」林毅夫表示,「不幸的是,許多國際會議和國際研究機構,不斷在談論中國有很多問題。可是透過這些分析,一般民眾如何能夠客觀理解問題所在呢?」林毅夫指出,過去45年來,總能聽說「中國即將崩潰」,中國內部也有很多爭論,「應對這種情況的唯一方法,只有讓經濟持續增長,一旦有了增長,人們就更會有信心,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cite>《香港01》創辦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董會主席于品海(左)認為,中國的房地產是有很多問題,「但沒有外面媒體說得那樣嚴重」。(取自灼見名家網站)</cite>
《香港01》創辦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董會主席于品海(左)認為,中國的房地產是有很多問題,「但沒有外面媒體說得那樣嚴重」。(取自灼見名家網站)

于品海則提出特別的觀點,以一位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受困擾的投資者角度解讀,他依舊認為中國房地產政策的調整「非常成功」。原因在於,于品海援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大型銀行市值下降的程度,「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花旗銀行在那一年損失了85%的市值」;相對於此,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中國的銀行,在高峰期平均只下降了12%至15%左右。于品海反問,「如果是這種情況,你還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嗎?」在他看來,除了擁有房產或公寓的人會覺得有問題之外,「我不是說沒有問題,但請更辯證地看待,問題沒有外面媒體說得那樣嚴重。」

于品海:中國自由到難以相信,外界無法真正理解

另外有聽眾提問,發揮人的能動性,以及個人被賦予權利相當重要,為什麼人們往往更傾向於投入公務員,依賴於權威?

林毅夫對此分析,無論任何國家、任何時間,倘若經濟陷入低迷,人民將更注重安全,尋找能夠提供安全感的工作,而不是尋求發展機會;如果經濟有增長、有活力,人民則會尋求抓住更多的機會。林毅夫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幾乎每個國家,因此保持國家穩定和持續增長,才能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吸引更多人投入。

不過,林毅夫也說,就算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之一,無論政府再怎麼努力,仍然會被全球經濟形勢所影響。人民不管再怎麼努力工作,總有一段時間,還是要考慮中國人的安全感。「長期來看,人們肯定會更追求安全,而不是發展機會,但最終鼓勵更多創業的方式,是創造更好的環境。」

<cite>林毅夫日前受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邀請,舉辦主題為「復興:中國的發展成就、挑戰與展望」講座。右起:李成、鄧希煒、林毅夫、于品海。(取自灼見名家網站)</cite>
林毅夫日前受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邀請,舉辦主題為「復興:中國的發展成就、挑戰與展望」講座。右起:李成、鄧希煒、林毅夫、于品海。(取自灼見名家網站)

于品海則認為這個提問是屬於「自由主義」思維的問題,他強調外界對中國有非常多的誤解,而中國總是採取防禦性的溝通,儘管人們不斷質疑中國政府為何這樣做、那樣做時,中國政府還是主張需要給人民安全感、工作、收入等等來做辯護。

于品海指出,「中國是一個巨大的、非常自由的社會,自由到我們難以相信。如果你去看抖音,會找到在中國非常自由的部分」。他解讀,中國有一個融合得很好的「平行社會」,但外面的人並無法真正理解,除非保持開放的心態。

據了解,該影片的背景,是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CCCW)6月19日舉行的「復興:中國的發展成就、挑戰與展望」(China’s Rejuvenation: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講座。該活動由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主持,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以及《香港01》創辦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董會主席于品海參與討論。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