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興的新密碼

8月7日,有中國版「星鏈」之稱的「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以「一箭18星」升空,2027年底將實現全球網絡覆蓋,2030年達成有1.5萬顆衛星組成的低軌道寬頻多媒體衛星通訊系統,可透過手機直連。據估計,中國大陸商用航天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2.8兆人民幣。

自改革開放以來,早些年,中國就明白一個道理:「用市場換技術」,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伴隨著技術的輸入;近年來更進一步悟出了「用市場創造技術」的道理,了解到中國這個全球獨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對科技創新也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不久前,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有一章闡述「全面創新」,當中提及,要發揮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段話並非泛泛,有其經濟學理論之內涵。

經濟理論中從來就有「規模經濟」的概念,意謂隨著生產規模擴大,長期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增加而減少,從而導致經濟效益的增加,這是供給面的邏輯。未料當下因中國快速崛起,作為中國特色,或中國現代化特徵之一的「超大規模市場」,竟可給「規模經濟」賦予一種新的,即「需求面」的內涵,也就是「超大規模市場」也可為科技創新提供巨大的需求誘因。

從高鐵、互聯網+、人工智慧到電動車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其實都存在著這種「超大規模市場」的效應,也就是說,正因為市場規模超級巨大,開發及享有這個巨大市場的潛在利潤必然可觀,從而進一步刺激了技術創新的需求,美國space X星鏈與中國「千帆星座」星鏈的誕生,就此而言有著相似的邏輯。

這就讓我想起了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點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一眾西方式現代化不同的五個特色,第一條就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初看之下似無新意,其實不然,因為其中隱藏著中國從崛起到復興的關鍵密碼,也因此,有必要修正及豐富我之前對中國必將引領人類新世紀文明發展的理論架構。

短短幾十年,新中國就走出了受盡西方欺侮霸凌的歷史低潮,迅速崛起,並邁向中華民族在1840年之前從來都位居世界前沿、甚至第一的歷史主旋律復興之路,這是因中國重新激活了被閉鎖的三個密碼:一、市場經濟;二、與市場經濟最能高度配套的民族基因(勤奮、刻苦耐勞、聰明、追求財富的強大積極性);三、有容乃大、吸納優質外來文化的「天下主義」。光這三條,就讓中華民族雖數千年卻「其命維新」,何況到了新中國,又因為中共而加上了一個原本連孫中山都束手無策(一盤散沙)的新密碼,即四、組織力。

這就難怪世人尤其西方人看今日中國愈看愈不懂,愈看愈畏懼了。還沒完,拜科技之賜,自秦代以來,如今一個真正的統一大市場才逐漸成為現實,作為最新密碼的「超大市場規模」也將開始產生作用,而這就是世人將看到的未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