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慶賀春節列榜非遺 學者籲別雙標看待聖誕節

「農曆春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會議通過,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官媒新華社在報導中慶賀,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華人學者徐全表示,文化具有流動性,春節既是華人文化,也已是全世界人類的文化,中國人此刻可以自豪,但別忘了,不要以雙重標準看待西洋節日,聖誕節即將到來,不應再批判想過節的民眾,面對世界所有文明,都該用寬廣的胸襟接納、同歡。

春節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能當成專利看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日前在第19屆常會,將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提案,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報導,數千年來,春節不斷維繫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海外傳播範圍的日趨擴大,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而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華人學者徐全表示,農曆春節是一項延續幾千年的文化,現在能成為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代表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符號與資產,非常值得高興;就他了解,現在包括南韓、北韓、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民眾過春節,農曆春節不侷限在一個地域或一個特定的族群,這也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特別具有包容性和偉大的地方。

不過,徐全談到,中國大陸社會可不能以技術專利的心態,去看待春節成為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全:『(原音)專利具有獨占性,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它是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這個是最大的差別。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文明它是流動的,它在橫向上,是在不同的區域、國家、民族之間流動的;它在縱向上,可以流傳幾千年,它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所以說當春節成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當然也希望大陸的民眾能夠更加的用一種開放、包容、寬廣的胸襟去看待說,它已經是一個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就是心態上要更加的廣博。』

盼正體中文 也能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也指出,文化和文明有主體也有變體,例如在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有一段時間,農曆春節被視為舊習慣、舊文化,民眾想過春節還會被批判,多年後情況才好轉;另外,有時候,一些文明或文化可能會斷代,而在另一個地方發揚光大,就像俗稱繁體中文的正體中文。

徐全:『(原音)如果有一天,台灣這邊把繁體中文也去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大陸一些網民會怎麼想,因為你早就不用繁體字了,你不用正體字了,你用的簡化漢字,如果有一天說這個正體中文是最能夠合乎中文幾千年來的文化,因為簡體字的「爱」沒有「心」,而正體字的「愛」,是有「心」的,一個人連「心」都沒有了還會有「愛」嗎?有一些主張恢復正體中文的中國大陸學者,就經常拿這些字做比喻,我的意思就是說,今天如果台灣去申報這個正體中文,那會更有趣,因為兩岸之間還不僅僅有文化的這個,還會有政治上很多的爭議,所以一種文化在一個地方它可能出現斷代、結束,它會在另外一個地方重新的發揚、傳承,這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當中非常正常的現象。』

中國人不過洋節? 必須改觀

徐全也提到,中國最近幾年興起了一種非常不健康的狀態,叫做「中國人不過洋節」,像聖誕節、西洋情人節等,被排斥的非常厲害,尤其是聖誕節和基督教有直接關聯。

徐全:『(原音)馬上聖誕節就要來了,所以到時候大陸那邊又會有很多人講要抵制聖誕了,這都是不必要的,事實上聖誕已經在中國演化成一個商業消費、打折促銷的節日,促銷季;第二個,它變成很多青年人在工作生活壓力之下,放鬆休閒的一個節日。聖誕節在西方它是很嚴肅、莊重的,它代表的是家庭的溫馨,因為通常在聖誕的那個時候,西方已經到假期了,學生也放假了,但聖誕它作為一個文化,你就會看到它在中國就遭到非常強烈的抵制,一些保守派人士很強烈的抵制跟抗議,這都是不必要的,你不能雙重標準。』

徐全說,中國人可以自豪農曆春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遇上有民眾要過聖誕節,卻展開打壓和批判,這顯然是雙重標準,也自相矛盾,當很多西方國家政要在春節的時候,都祝華人們春節快樂,所以,中國人過個聖誕節實在「沒什麼大不了」,他期盼中國大陸社會,不要讓春節文化變成一種國家主義的工具,也應當用多元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在自己的土地上交會,動不動就抵制,是很沒有自信的表現。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國提案獲通過 農曆春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本清酒釀造爭取成功 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敘利亞內戰再起 阿勒坡肥皂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