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搶攻疫後時代機先,美國和台灣小心!

Chinese investment in EU, coronavirus protection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近日一份報告,預測中國GDP將在2028年超過美國,提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不約而同,美國彭博社日前也指出,由於中國比西方國家更快、好地控制住疫情,所以中國經濟注定比先前預測的快五年超越美國,到2028年時,世界上最大兩國經濟體將交換位置。這兩份報告引起國際高度重視。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一年,美國疫情居高不下,歐洲近日持續升高,亞洲也不靜好,日本、韓國、香港甚至台灣都吃緊。只有中國風景獨好,新生確診病例絕無僅有,率先進入疫後時代,經濟穩步開展,儼然將要獨領風騷。

中國經濟再度活絡,近期出現一個信而有徵的指標。從東亞到北美,爆發了貨櫃爭奪戰,許多國際航商為了搶櫃,不願從美國載貨出港,而是直接將空櫃從美國調回中國,即使遭罰也無懼。這波貨櫃市場爭戰的怪異之處在於從中國裝櫃出口到美歐,回程並非無貨可拉,但業者寧可空櫃直回中國再裝櫃出口,緣由是需求殷切,中國出口業者願出可吸引海運業者寧願犧牲回程載貨利益的高價,以爭取時間,所以貨櫃業者寧以空櫃換取高利。即使美國採高關稅壓制中國,但市場對中國貨需求激增,從醫療物質到電腦、手機、腳踏車等物需求激增又急切,而全球只有早早復工復產的中國有能力快速擴增產能,能滿足天量的急需,於是出現中國出口貨櫃只有去貨而無回貨的異象。

中國是全球唯一體系最完整的工業大國,工業總產值超過了美、日、德、韓四個工業大國的總和,且體系完整,在不少科技領域側身世界前列,甚至反超美國。現在又因抗疫有成,先一步邁向疫後經濟再發展時代,適逢從明年開始的「十四五」大計,北京決大力發展以5G、AI、大數據等高科技為內涵的「新基建」,力爭在2025實現製造業強國及「2035中國標準」的目標。這樣完備的工業體系,已非美、日、歐列強所能競爭與脫鉤,儘管在一些關鍵性科技產業上仍有短板被美國勒脖子。疫情首先衝擊中國經濟,如今卻是交出高分答卷的國家,而且財政開支增幅與財政赤字規模都遠低於美、日、歐,留下大量未來宏觀調控的子彈。

反觀美國,永久性失業人口仍然居高不下,近期消費者信心指數遠低於過去五年平均數,工業生產及產能利用率猶未恢復亦遠低於疫情前水準;雖然零售銷售年增率較高,但主要源頭大量紓困計畫流到市場,民眾增加的移轉性收入帶來的短暫激勵效果,事實上與實體經濟背離。以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總會這回莫不大力出手救援,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持續背離,導致金融資產泡沫化的風險不斷地積累;尤其可慮的是,實體經濟越來越依賴政府紓困及寬鬆貨幣的特效藥,各國央行接近零利率及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難以休止,所以資金成本極低,政府、企業、民眾大力舉債,使政府與民間債務激增。這在一時之間雖可使經濟體系中的營利活動及金流不致斷裂,避免可能的系統性危機,問題是疫情趨緩後,若降低無限量QE力道,市場利率隨而提升,極可能造成企業現金流的斷鏈,可能引爆違約潮,甚至出現主權債務危機,後果無以把握。

美國國會剛通過鉅額紓困案,川普拒簽的理由是規模不夠大,候任的拜登宣告將再提紓困案,這些措施或可進一步紓困,但也將埋下更大的禍根,尤其不像中國,為了確保疫後實體經濟保有自發性的成長動能,提振市場總需求,因而把子彈主要用在增加基礎建設、擴大公共支出以及引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既可推進推動短期經濟成長,又可擴大供給潛能。

新冠疫情必然成為歷史上影響經濟最大的災難,因疫情而衍生的各種影響與效應還在持續擴大,各國政府無不打開財政錢包搶救經濟需求,中國恢復的產能得以繼續釋放到海外市場,讓外循環繼續促進內循環。另一方面,經濟活動回復常態所內生的需求,又可替代財政刺激。未來拜登取代川普之後,中美貿易戰可望降溫,中國的「雙循環」戰略將有更寬鬆的環境推進,構成未來五年經濟政策的主旋律,其中包括AI、半導體、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未來產業,勢必對其經濟轉軌、提升市場新需求乃至於全球經濟發展產生可觀的影響力。

「雙循環」戰略經濟大循環是以內部經濟成長為主要動力,對外則持續開放,另則透過「一帶一路」等對外開放政策,與全球經濟更加緊密合作。在外部環境惡化之後,「雙循環」不得不以強化自主創新為重點,因為面對歐美國家封鎖管制高端創新科技,必將消耗大陸在新興科技的後發優勢,為此而加快自主科技創新,反有助於長遠經濟發展與綜合國力提升。

目前歐美日等國仍深陷疫情風暴中,中國則已加足馬力衝向後疫時代,在中美政經體制和地緣戰略對立與衝突難以緩解的情況下,中國除了應對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較量外,現階段必以加強經濟競爭能力和突破科技圍堵為最緊要課題。告別川普之後,美國必將確認過去40年全球經濟體系的最大變化,就是中美經濟、科技和產業鏈日益深度融合,兩國業已成為經濟意義上的事實共同體。尋求與中國競爭又合作的拜登,勢將無法不認同中國的說法,經貿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壓艙石一旦動搖將使中美這條大船出現傾覆危機。

新冠疫情雖然惡化了中美關係,但也出人意表地提供中國彎路超車的歷史性機遇,歐、美、日重創復原時日遙遙落居中國之後,中國因疫趨強態勢已明,美國等列強相對之下因疫受困,難以快速復原。由此可見,人類歷史的翻轉大勢已非潛流,而將蔚為大潮,浩浩蕩蕩前進,誰都無法阻擋,誰都必須知所因應。處在中國強勢崛起首當其衝的台灣,必須張開雙眼,看清客觀發展的現實,拋開不切實際的想望,務實以對才是上策。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