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投融資體制改革 指向農村找錢難

工商時報【林遠】 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是中國大陸政府下一步「三農」(農業、農民、農村)工作的重點,目前農業投資的主體是財政,而未來必須要以財政作為槓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資農業。 今年8月底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會議指出,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 會議指出,要加強財政支農政策頂層設計,優化財政支農投入供給,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理順涉農資金管理體系,創新涉農資金使用管理機制,改革和完善農村投融資體制,切實提高國家支農政策效果和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這並非是今年大陸政府首次強調要改革農村投融資體制,實際上官方已連續推出多個相關政策文件。2月份,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部署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 6月份,中國財政部、農業部發佈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綠色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產品物流與交易平台、「互聯網+」現代農業等6個重點領域。 這些推進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文件,共同強調了構建多元化農業投融資的新格局,就是要在原有政府投資的基礎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第1產業。 尤其多年來,大陸農業農村發展「找錢難」的情況突出,農業經營成本高、風險高、資訊不對稱、供給不足等核心問題仍有待解決,因此「三農」投資者多少都有「國字型」大小背景而鮮見私營部門。上述政策的推出,可視為打破長久以來農村投資困境的第1錘。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改革已迅速從檔上的白紙黑字進入實踐階段,大陸政府已在嘗試用財政作為槓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1個月前,中國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共同組織篩選了農業領域第1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試點專案,河北、江蘇、安徽等省份的20個項目入圍。 推進農業PPP,讓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意義。PPP模式適用於具有公共服務屬性、政府無法獨立承擔、期限較長又具有微利的項目,農業的發展建設與PPP模式的特點不謀而合,且市場規模巨大。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PPP一定要站在現代農業發展的角度去優化機制。讓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專案的前提是保證收益率,要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規模化、分工化、技術化、職業化,從而增加社會資本的收益率。 目前來看,大陸政府在推動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保證原有的財政投入部分,完善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二是要繼續進行創新性探索,要探索通過股權債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拓寬農業融資管道,支援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用於現代農業項目建設。 此外,在一些基礎專案上,大陸政府還要真正實現從微觀向宏觀、從審批向監管、從專案安排向制度供給的轉變,要真正做到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有機結合,創新農業投資模式,提高投資效率。 (摘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