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國智庫報告背後的維吾爾人轉移就業計劃

A still from the state media report, showing Buzaynap
布再娜普出現在中國央視2017年的一則視頻報道中。

BBC獲悉的一項中國高級別研究顯示,中國將新疆數十萬維吾爾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轉移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該政策導致了他們人口的減少。

中國政府否認其試圖改變這個西部邊陲地區的人口結構,並表示轉移就業是為了提高收入,緩解農村長期的失業和貧困。

但我們的證據表明,與近年來新疆各地興建的「再教育營」一樣,這項政策具備很高的脅迫風險,其目的同樣是通過改變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來同化他們。

該研究原本是呈送給高級官員的,但意外被放到了網上。它是BBC基於宣傳報道、採訪和對中國各地工廠訪問調查的一部分。

隨著國際社會對維吾爾族勞工在全球供應鏈中根深蒂固程度的關注,我們就有關這種轉移就業與兩大西方品牌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提出了疑問。

grey_new
grey_new

在新疆南部的一座村莊裏,人們正在田野裏收割乾草,家家戶戶把水果和麵包放在他們的蘇帕上。蘇帕是維吾爾家庭裏必不可少的傳統低台。

但是,溫暖的風吹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帶來了擔憂和變化。

這段由官方新聞頻道播出的視頻報道顯示,一群官員坐在村子中,他們的頭頂是一面為4000公里外的安徽省招聘務工人員的紅色橫幅。

記者敘述說,整整兩天之後,村裏沒有一個人前來報名,於是官員們開始挨家挨戶地拜訪。

隨後是中國大規模轉移新疆少數民族到工廠和體力勞動崗位的一些最引人關注的鏡頭,這些工作通常遠離他們的家。

雖然這段視頻是在2017年政策開始強化時播出的,但直到現在才出現在國際新聞報道的視野中。

官員們與一位父親談話,他顯然不願意把女兒布再娜普送到那麼遠的地方。

「應該還有其他人去,」他試圖懇求道。「我們在這邊養家糊口,就過這樣的生活吧。」

他們直接和19歲的布再娜普交談,並告訴她如果留下來,她很快就會結婚,再也不能離開這個地方。

「想一想,去不去,」他們問。

在政府官員和官方電視台記者的密切注視下,她搖著頭回答說:「不去」。

在持續的壓力下,她最後哭了起來,並讓步了。

「要是這個村子有人一起去我就去,」她說。

Buzaynap
這則報道以母親和女兒淚流滿面的道別結束。

這則報道以母親和女兒淚流滿面的道別結束,布再娜普和其他類似被「動員」就業的人們離開了他們的家鄉和文化。

勞拉·墨菲(Laura Murphy)教授是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人權和當代奴隸制問題專家,她在2004年至2005年期間曾住在新疆,此後多次訪問。

「這段視頻很讓人關注,」她對BBC說。

「中國政府不斷表示,人們是自願參與這些項目,但這(視頻)絶對表明,這是一種不允許人們抵制的脅迫制度。」

「另一方面它顯示了不可告人的動機,」她說。「雖然說法是讓人們擺脫貧困,但卻有一種完全改變人們生活的動力,將家庭分離、分散人口、改變他們的語言、文化和家庭結構,這更有可能增加貧困而不是減少貧困。」

grey_new
grey_new

中國治疆方式的顯著轉變,可以追溯到2013年發生在北京和2014年發生在昆明的兩起針對行人的殘暴襲擊事件。中國將這兩起襲擊歸咎於維吾爾族伊斯蘭主義者和分裂主義者。

無論是在「再教育營」還是在轉移就業計劃中,其應對措施的核心都是要用一種「現代」的唯物主義身份,以及對共產黨的強制忠誠,來取代維吾爾人對文化和伊斯蘭信仰「舊的」忠誠。

一項中國對新疆轉移就業計劃的深入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將維吾爾人同化為漢族的總體目標。這份報告已發給中國高級官員,BBC也看到了這份報告。

該報告基於2018年5月在新疆和田地區進行的實地調查,於2019年12月無意中在網上被公開。幾個月後被撤下。

該報告由天津的南開大學一群學者撰寫,其結論是,大規模的轉移就業是「感化、融化、同化少數維族人員的重要方法",並「逐步改變他們的思想和認識」。

報告稱,將他們遷出並安置在新疆其他地區或中國其他省份,「減少了維族在新疆地區的人口密度」。

該報告是由一名海外維吾爾族研究員在網上發現的,並在大學意識到錯誤之前保存了一份存檔副本(點擊這裏閲讀存檔版本)

Dorms at Huafu
布再娜普曾經工作過的華孚工廠的宿舍。

華盛頓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Victims of Communism Memorial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鄭國恩博士(Adrian Zenz)撰寫了他自己對這份報告的分析,其中包括一份英文譯本。

「這是一份前所未有的權威資料,它由知名學者和前政府官員撰寫,他們有接觸到新疆本身的高級渠道,」鄭國恩博士在接受BBC採訪時說。

「對過剩人口必須以某種方式處理,以及將轉移就業作為減少這些工人集中在自己中心地帶的手段,在我看來,這是這份報告中最驚人的承認。」

他的分析援引了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前高級顧問艾琳·法雷爾·羅森博格(Erin Farrell Rosenberg)的法律意見,認為南開報告為強行轉移人口和迫害等反人類罪行提供了「可信依據」。

中國外交部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報告反映的僅是作者的個人觀點,其中很多內容包括陳述的情況與事實並不相符。」

「希望記者朋友們在報道涉疆問題時以中國政府及有關方面發佈的權威信息為依據。」

.
.

南開報告的作者熱情地宣揚了在就業安置上「保證自願」,以及工廠「保證來去自由自願」的前提下,為消除貧困所做的努力。

但這些說法與他們提供的有關政策在實踐中運作方式的細節有所出入。

其中,有一些「目標」有待實現,在進行研究時,僅和田區就已經輸出了25萬名工人,佔其總勞動力的五分之一。

要完成指標壓力很大。因此,「各村」都設立了招工點,官員的任務是「集體動員」和「入戶宣傳」,就像19歲的布再娜普的情況一樣。

並且,每個階段都有控制的跡象,所有被招募人員都要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然後成群結隊地被運送到工廠,有時一次多達數百人。他們需要由「新疆當地政府選派若干名政工幹部帶隊陪同,實施保安措施和進行管理」。

有土地和牲畜的農民被鼓勵參與牲畜和土地轉讓機制,由個體畜牧養殖大戶集中托養或代養牛羊。

而一旦他們進入新的工廠工作,工人們本身也被置於官員的「集中管理」之下,與他們「同吃同住」。

.
.

但報告也指出,這一制度核心的嚴重歧視正在妨礙其有效運作,中國東部的公安部門對一車車維吾爾人的到來感到震驚,有時會把他們趕回去。

該報告甚至警告稱,中國在新疆的政策可能過於極端,例如它指出,被收進「教育培訓中心」的人數「大大超過了」那些被懷疑與極端主義有關的人。

「不能把全體維族群眾都假想為暴亂分子,」報告稱。

grey_new
grey_new

華孚色紡公司的一個工廠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淮北市一個灰色工業區邊緣。官方電視台報道中的布再娜普就是被送到這家工廠的。

當BBC記者到訪時,這座獨立的五層樓的維吾爾族宿舍樓,除了一雙鞋放在敞開的窗戶旁,幾乎沒有居住的痕跡。

在門口,保安說這些維吾爾工人「已經回家了」,並補充說這是由於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華孚在一份聲明中告訴我們,「我司下屬企業淮北華孚目前沒有僱傭新疆工人。」

BBC在亞馬遜英國網站上找到了用華孚紗線製作的枕套,但無法確認該產品是否與我們訪問的這個工廠有關,還是來自該公司的其他工廠。

亞馬遜告訴BBC,它不會容忍強迫勞工。如果發現不符合供應鏈標凖的產品,就會將其下架。

BBC與幾名駐中國的國際媒體記者合作,一共參觀了六家工廠。

在廣東東莞的綠洲鞋業,一名工人說,維吾爾族員工有單獨的宿舍和食堂,另一名當地人告訴記者,該企業為斯凱奇(Skechers)生產鞋子。

該工廠此前一直與這家美國公司有聯繫,未經核實的社交媒體視頻據稱顯示了維吾爾族工人在斯凱奇的產品線工作,中國提供商業信息的網站中也提到了綠洲與斯凱奇的關係。

斯凱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對強迫勞動零容忍」,但沒有回答東莞綠洲鞋業是否是其供應商的問題。

東莞綠洲鞋業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現場拍攝的採訪顯示,維吾爾族工人在閒暇時間可以自由離開工廠。但在調研走訪的其他工廠,情況則比較混雜。

至少在兩個案例中,記者被告知有一些維族工人面臨的限制。在武漢的一家工廠,一名漢族員工對BBC說,他的200多名維吾爾族同事完全不被允許外出。

在布再娜普離開她的村莊開始政治教育培訓的三個月後,中國官方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再次見到了她,這次是在安徽的華孚色紡工廠。

「同化」的主題再一次成為新聞報道的中心。

在一個場景中,布再娜普因為犯了錯而被罵得幾乎要哭了,但最終,據說她發生了轉變。

「原來那個不愛說話,總是低著頭的布再娜普現在靦腆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威信。」

「生活方式的轉變,思想觀念的轉變,正在一點點產生巨大的影響。」

製作人:龍凱希(Kathy Long


BBC更多有關新疆「再教育營」的報道

BBC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