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語滲透臺灣:電視臺鐵化

示意圖:Getty image
示意圖:Getty image

⊙盧郁佳

一篇中國網文表示,解放軍若想登陸臺灣,定置漁網、消波塊易守難攻。除了內部策反,只能封鎖台海斷糧、斷油。臺灣糧食自給率不到三十三%,若圍城製造人道危機,臺灣只能坐待國際干預。和平時,糧食自給率低不是問題;但戰時是國安問題。

一般認為臺灣習慣講中國用語、抖音、微信、簡體字、中國版權書不成威脅。但近日網媒《READr》報導〈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訪問兩位中南部高中、大學生,自承不看臺灣節目,身邊人討論臺灣偶像劇時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因為追中國明星,用微信、微博、騰訊視頻,打中國手遊、簡體字。受訪學者憂心認同問題。

臺灣從影視娛樂、漫畫、電玩、小說、美妝服飾時尚、旅遊、餐飲潮流,到藝術、文化、學術都長期入超。過去看似沒問題,只是因為歐美日韓對臺沒有領土野心。

淨化語言,乍看小題大作。其實就算是法國,也不畏小題大作。《人民日報》〈法語:定期規範外來語〉報導,法國設「法語和法國方言總署」促進國際交流說法語;「術語和新詞最高委員會」定期把外來語譯成法語新詞,送法蘭西學院通過,政府公報發表,政府公文都得用這些新詞。1992年6月修憲「共和國的語言為法語」,1994年通過《法語使用法》,規定標語、公告禁用外來語,違者罰款。2011年,法國文化部推動「語法去外來語化」削弱英語污染。戲院放外片須有法語配音版。推動國際法語日、法語和法語國家周、十大法語流行詞,向法語國家推廣。何況臺灣、中國同樣使用中文。

文化自給率低,是文化人權的危機。《READr》報導指出中劇早已擊敗韓劇,成為臺灣電視播映時數最長的外劇。但看八大戲劇臺在晚間九點檔播台製新劇《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已屬極少數投資拍戲的模範。這一天該臺播的戲劇還有2008年台劇《我是男子漢》,韓劇包括2010年《笑吧東海》、2015年《龍八夷》、2016年《鄰家律師趙德浩》,2017年古裝愛情中劇《將軍在上》、2011年日劇《我無法戀愛的理由》。時數比例說明,臺灣的文化自給率,不高於糧食自給率。

競爭壓力本應優勝劣敗,但臺灣越重播、拿的頻道執照還越多,可賣更多廣告。中天娛樂、中視菁采臺在晚間八到十點播《飢餓遊戲》。中視、中視經典臺同時段播《我愛冰冰Show》。中視、中視經典臺晚間十到十二點播《綜藝玩很大》。晚間九到十一點,TVBS、TVBS精采臺播《文茜的世界周報》。同步、重播原該受限制,為何反獲發照獎勵?

只要法規限制重播、外劇,電視臺便祭出談話節目,美化帳面自製新節目時數,絲毫無助於品質。品質既難以量化,法規也礙難替每集預算訂下限;但高畫質節目時數可反映各國對品質的部分要求,和出口競爭的雄心。高畫質節目發展二十年,《「電視頻道節目重播率調查與規範政策研究案」委託研究案期末報告》指出,日本規定無線臺每週至少播一半以上高畫質節目,南韓規定每週至少二十五小時,澳洲規定平均每天至少三小時,加拿大規定每週至少四小時。中國急起直追,2010年規定,有播高畫質節目的頻道,高畫質節目至少要佔七成,晚六點半至十一點黃金時段只能播高畫質節目。次年戲劇至少一半為高畫質。

臺灣追求低畫質,近日重播1993年華視《包青天》後,繼而是1983年日劇《阿信》模糊黯沉的笑容,看來下齣戲可能會是七○年代製作。看著感到電視臺像另一個臺鐵,本國沒有能力自製車廂,歷年向各國採購,有些老舊早應報廢,有些無法取得零件維修,每個成員都被過時、混亂的系統卡得動彈不得,得過且過,撐一天是一天。

臺灣許多青年迷中國影視,是從2005年看中國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無縫接軌。同上述報告,中國2005年規定,播動畫的頻道中,國產須佔六成。次年規定下午五點至晚上八點黃金時段,卡通頻道、兒童頻道、青少年頻道都必須播中國卡通,禁播外國卡通。澳洲規定,學齡前節目只能播澳洲自製,兒童節目至少一半必須自製,時數設下限。

在臺灣,業界常識是,兒童戲沒人要看。這個常識來自孩童長期被剝奪談論其生活方式的發言機會,設想假如臺灣保障觀眾與中、澳相同的權利,創作者得到自製的舞台,電視會跟兒童、青少年談什麼。用兒童的眼光看臺灣的環境,看兒童經歷的日常,看到成人理直氣壯地忽略他們,專注賺錢和升遷競爭,以消費補償。看到孩童受限的身體遊戲空間、時間,看到教師如何處理孩童的社交衝突,孩童怎麼看待情緒,怎麼結盟自保和攻擊別人。那麼電視想要向孩子溝通什麼?

要滿足這種權利,顯然電視必須打破陳規,引進爭議性的洞見。現今許多節目像殭屍,雖然專業已死,卻仍在選台器上徘徊不去。孩子只是社會群體之一,被電視忽略的一百種群體之一。

文化促成社會不同群體互相理解。文化自給率低,保護了早已超載的關係想像,免於溝通,免於理解,免於改變。就像臺鐵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拖到工程車掉落鐵軌時,要挽救人命,能做的事情就很少了。各電視臺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拖到觀眾只能指望NCC撤照、別無他法時,能做的事情就很少了。

一個臺灣孩子的困境,如果文化無力回應他,等到多年後上社會新聞,能做的事情就很少了。就剩爭論死刑存廢而已。

群眾很難了解文化為何需要自給,因為所需的文化,像在萬千浮萍覆滿池面中的一葉浮萍。它不在,空缺立刻由其他浮萍填滿。匱乏總是隱形的,它會隱藏不作為的代價,從意想不到的地方露頭噴發,讓社會去承受傷害。

文化自給率低,本質不是國防問題。但似乎在作為國防問題的層面上,才能喚醒危機感。如果承認是國防問題,立法、發照就不該比照文化出超國那樣寬鬆視之。應該及早認清自己就是一直被侵略的小國,全盤改革軍隊─電視臺─的組織文化,提昇戰力。

電視苟延殘喘多年,許多觀眾已放棄電視。但是我們無權棄守電視。如果搭臺鐵很危險,你可以不搭,但是還有人別無選擇必須搭。那麼我們就必須團結,持續要求整頓臺鐵。

也許你只上網追劇不看電視,但電視的失敗剝奪了人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那我們就必須要求電視改革。

作者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明日報》、《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職寫作。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破除台鐵官僚文化,公司化是無可迴避的道路

台鐵「民營化」是萬靈丹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