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警法上路 執法權擴容下釣魚島火藥味漸濃

中國船艦在南海
中國船艦在南海

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1月2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並於2月1日生效。

這部新法律引發不少中國海上鄰國的關注。與中國在海上存在領土爭端的日本與菲律賓均針對這項法律提出抗議,美國也對此表示擔憂。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2月19日表示,中國《海警法》中的條文「強烈暗示了這部法律可能被用來恐嚇(中國的)海上鄰國」。而中國方面堅稱,該法內容符合國際慣例和各國實踐。

有專家指出,這部法律在一些關鍵之處所指有欠明確,給中國當局執法帶來模糊空間,且選擇在拜登政府甫上台時推出,時機也有些耐人尋味。

釣魚島再成焦點

釣魚台、釣魚島、尖閣諸島
《海警法》推出後,中國海警船隻多日駛入與日本存在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海域附近,東海形勢逐漸緊張。

日本是目前對這項法律反對聲音最大的國家。《海警法》推出後,中國海警船隻多日駛入與日本存在主權爭議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海域附近,東海形勢逐漸緊張。

據日本媒體報道,2月6日、7日,中國海警船連續兩日駛入該區域;2月15日,兩艘中國海警船在這一海域追趕日本漁船;2月16日與20日,有疑似配有武器的中國海警船駛入該區域內。

根據中國《海警法》,當中國的權利在海上受到「外國組織和個人的不法侵害或者面臨不法侵害的緊迫危險時」,中國海警機構有權使用武器。

日本首相菅義偉2月8日表示,完全無法接受中國通過這一法律,稱這加劇了東海和南海海域的緊張局勢。

在近幾年中日關係不斷改善的背景下,兩國上月在釣魚島海域的摩擦似乎有些突然。自2018年以來,中日關係穩定逐漸緩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日行程也早已經過兩國高層確認。

南海
中國在南海區域和多個國家有領土爭議。

悉尼大學亞太防務問題專家袁敬東向BBC中文指出,儘管在安倍政府末期中日關係逐漸穩定,但日本對這片爭議海域主權的立場也更為強硬,而中國從未在主權的主權問題上有過動搖,如今這項新法為中國聲明自己的權利提供了法律基礎,最近的巡航活動是為向外界顯示其對這項法律的實踐與執行。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院院長曾銳生表示,這部法律是在一段時間的醞釀後出台的,但相較於針對日本政府,其推出的時機和近期中國海警的高調行動或許更多是與拜登政府上任有關。

「問題的關鍵不是這部新法,而是習近平採取的方法,」他說。「習近平對中國的邊境問題立場強硬,而《海警法》只是為中國在海事爭端上的強硬態度提供一個法律掩護。選擇這個時機是為向拜登政府顯示,他們需要接受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選擇,並重置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政策。」

東海與南海國家的擔憂

美國航母在南海
2020年7月,美國政府首次在南海領土爭議問題上表明立場,稱中國在南海的領土聲索「完全不合法」。圖為去年7月美國航母里根號(USS Ronald Reagan)在南海時的照片。

中國與其鄰國在東海與南海的領土爭議近年來一直僵持不下,時有摩擦發生。專家指出,除了授權使用武力外,這項法律對於其適用範圍的界定模糊,令與中國存在領海主權爭議的國家感到擔憂。

在正式推出的法律條文中,這部法律的適用範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及其上空」,但未列明何為「管轄海域」。

而在去年11月公布的《海警法(草案)》中曾提出,所謂「管轄海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 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但在最終版本中,這一概念被刪除。

日本同志社大學國際法教授阪元茂樹認為,這部新法明確顯示,中國將會在原本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本無法行使管轄權的海域進行執法。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曾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完全不合法」。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曾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完全不合法」。

「中國拒絶就這一立場進行讓步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他撰文表示。他還指出,如此下去,中國在南海與越南和菲律賓的衝突「似乎是無法避免的」,且中國還聲稱可以在東海與日本存在爭議的海域行使管轄權。

袁敬東表示,在規定上留有「灰色地帶」可以製造一種不確定感,因此可以成為一種威懾或恐嚇的手段,以阻止其他方在尚未有明確界定但主權有爭議的區域內進行活動。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這樣的模糊處理還可以使得中國在日後採取具體行動時具有「合理的可否認性和靈活性」,而這些行動很難在法律內容上提前確定。

針對一些國家的質疑,中國方面屢次表示,制定《海警法》是中國正常的立法活動,符合國際慣例和各國實踐。

袁敬東認為,雖然就法律術語和文本形式而言,這部法律的確可能遵循國際公約,但「問題在於這部法律適用的範圍和海上領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