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辨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英國《經濟學人》在8月中刊出專文,指出中國大陸正在重塑未來10年的國家資本主義,讓科技和創新得到更好的應用,絕不應低估其作用。該文指出,「習經濟」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是嚴格控制經濟周期和債務機制。為了應對新冠疫情,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頗有節制,目前貸放出的刺激措施金額約為其GDP的5%,還不到美國的一半。

第二,是擁有高效率的國家行政機器。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打造了一個能快速滿足商業需要的商業法制體系,成立一家公司僅需9天時間。而可預測的規則也使市場機制更順利地運轉。

第三,是模糊國有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界限。國有企業被迫提升效益並允許私人投資。同時,國家也在私營企業內部設立黨組織以加強對私企的控制。中國不再實施粗放的產業政策,而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如何打通供應鏈瓶頸,這意味著將在像半導體和電池這樣的關鍵技術領域,提高自給自足能力。

在上述分析中,對「國家資本主義」一詞存在很大的爭議。它原本是指國家和政府為了積累資本並干預市場以糾正市場機制的失誤,或者運用政府法規和獎勵措施對市場進行投資和補貼;在這樣的機制下,政府職能和公共服務通常會透過財政手段或補充性措施介入民間活動。換言之,國家利用市場創造財富,而政府官員也可對這些財富進行管理。

以新加坡為例,政府在許多與政府有聯繫的公司中擁有控制性的股權,通過主權財富基金指導投資方向。另外,南韓政府在1967年至1986年間,先後重點扶植了化工、電子、鋼鐵、機械、造船、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儘管中小企業占南韓企業總數9成5以上,十大財團的資產依然佔到GDP比重的85%。這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例證。

在中國大陸,儘管釋放生產力和強化市場調控是改革開放的重中之重,但也持續出現「國退民進」與「姓社姓資」的爭議,而扶貧、養老、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一直是落實維穩和實現小康的核心內涵。但是,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卻不是資本主義體制的主要任務。

2018年3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1條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由此可見,將中國大陸定性為「國家資本主義」,實與現狀不符。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實施的一直是「市場社會主義」,將市場功能和競爭機制導入社會主義制度。憲法第15條明揭指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這些憲政規範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不同於優勝劣敗的資本主義,它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天下為公和社會連帶責任。

基於此,若將這樣的制度規範界定為「國家資本主義」,如何能釐清它與新加坡、南韓等國的分野?又如何反映當前川普政府急於甩鍋中國、全面否定中美關係的真正意圖?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暨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