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第一次入住「天宮」的宇航員發佈Vlog,他們在幹什麼

對於第一次在中國空間站生活和工作的宇航員來說,即使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中,午睡也必不可少。

中國官方媒體周三(6月23日)發佈的新影片還顯示,三名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在空間站內吃飯,他們周圍是飄來飄去的箱子。

該影片記錄了他們登上「天宮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最初24小時的場景,他們將在這裏駐留三個月。

這是中國近五年來首次載人航天任務,也將是迄今為止歷時最長的一次。

儘管生活在位於近地軌道的空間站上,宇航員們每天能看到16次日出,但中國媒體報道說,宇航員們將按照北京時間工作,這不同於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們使用的格林威治標凖時間。

但與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們的作息類似,他們將在每天早上8點與地面控制中心通信,直到21點左右結束工作,這時他們會對工作進展進行匯報。

報道說,這些宇航員每周都會休息一天,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在官方媒體發佈的新聞片段中,早上七點多,宇航員們便開始工作了。一名宇航員前往工作區,手持電動螺絲刀拆解包裹。

在13點30分,他們從工作區來到睡眠區進行午休,時間大約為一小時。因為處於失重環境,在空間站睡覺不需要牀,而是需要宇航員們將自己系在睡袋中入眠。

吃飯時間,宇航員湯洪波保持半蹲的姿勢,一隻手拿著食物,一隻手在操作浮在空中的筆記本電腦。

中國媒體報道說,「天宮號」空間站上的「天和」核心艙有三個臥室和一個衛生間,配置了微波爐、冰箱、飲水機、折疊桌等家具,並提供120多種食品,食譜按宇航員喜好定制。

相比於國際空間站上來自歐美和俄羅斯的宇航員們經常吃的意大利面、比薩餅等食物,中國的宇航員們的主菜是京醬肉絲、宮保雞丁等傳統中餐。

宇航員還可以使用太空跑台和自行車,進行日常鍛煉。

劉伯明還將一個牛娃娃布偶帶上了太空,掛在睡眠區外。他曾對中國媒體表示,這寓意著「牛年牛氣衝天」。

中國宇航員在空間站生活「Vlog」的發佈,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廣泛討論。「#中國航天員空間站生活日常#」成為微博熱門話題,點擊量超過1.6億。

「整個空間站都塞滿了快遞,好吃的,這就是快樂星球啊,」一名微博網友評論道。

「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天宮號」的首個模塊,於4月29日發射升空,長16.6米,寬4.2米。

天地通話

周三(6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與三名宇航員進行了5分鐘的通話,感謝他們的工作。

「你們是進駐天和核心艙的首批航天員,將在太空駐留三個月的時間,你們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情況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習近平說。

「我已經適應了失重環境,飲食起居和工作都狀態良好,還能與家人視頻通話,我們的太空家園很溫馨,很舒適,」湯洪波說道。

神舟十二號飛船在6月17日將三名中國宇航員送入太空。飛船在發射大約六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實現了對接,形成組合體,宇航員們隨後從飛船進入核心艙。

中國表示,這次飛行任務是為了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

三名宇航員中,聶海勝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宇航員,曾在2005年和2013年兩次參與載人太空飛行任務。55歲的劉伯明有過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的經驗。46歲的湯洪波則是首次飛行。

中國空間站計劃

中國曾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這使其在十多年前開始了自己的空間站計劃。至目前為止,中國已將兩個空間實驗室送入太空軌道。

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和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均是試驗型的空間站,只能允許太空人在其中短時間逗留。而今年4月發射的「天和號」則是正式的常駐空間站「天宮號」的核心艙。

儘管比國際空間站要小得多,但中國希望這個重66噸的新模塊式空間站可以運行十年或更久。官方媒體將其形容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和太空母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其與毛澤東時代的「兩彈一星」相提並論。

Astronauts Nie Haisheng (C), Liu Boming (R) and Tang Hongbo
參與此次任務的三名宇航員是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

為了加快「天宮號」空間站投入運營的速度,中國計劃了一系列發射任務。

5月29日,中國從海南發射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該飛船攜帶了航天員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及空間站平台設備、推進劑等。

中國媒體稱,明年中國將會再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兩個艙段;此外還將有四次貨運飛船和四次載人飛船發射。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實驗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中國的太空雄心

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起步較晚。2003年,它將第一位宇航員送入軌道,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

但中國一直持續加大對航天的投入。在習近平時代,官方媒體將中國的「航天夢」表述成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都希望用更短時間複製美國和蘇聯曾經的成就。

在探月方面,2019年1月,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馮·卡門(Von Kármán)環形山著陸,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對地球一面降落探測器的國家。

去年12月,「嫦娥五號」攜帶月球表面的土石樣本成功返回地球。人類上一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還要追溯到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

中國的火星任務以2000多年前屈原的詩歌命名為「天問」。今年5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並成功釋放火星車「祝融號」。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派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中國同樣有開發探測器對小行星和木星系進行探測的計劃。2024年左右,中國還計劃發射一台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軌道望遠鏡,可與空間站對接。

當局還借此次神舟十二號發射的機會,希望在推動民間的「航天熱」。本周二(6月22日),負責「神舟」、「天問」、「嫦娥」等中國重點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抵達香港,舉辦多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