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率恐難達標 房產泡沫、債務黑洞接踵而來

中國經濟問題受到外界關注,2022年第二季,中國經濟成長率為0.4%,不僅遠低於第一季的4.8%,更使得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僅剩下2.5%,許多觀察家認為2022年全年的中國經濟進入低速增長,經濟成長率將達到5%的目標,相當困難。中國經濟陷入低迷之際,卻傳出房地產有泡沫化,以及地方債務有攀升的風險,房地產市場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貢獻度近三成,倘若泡沫化,那麼緊接著債務黑洞、金融危機將浮現,恐怕會是壓垮中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地方土地財政加劇房地產泡沫化風險

依據相關報導指出,2022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建商的市值已蒸發約550億美元,而所發行的債券也下跌超過350億美元,同時股價更創下十年來的新低紀錄,可以說,中國房地產市場惡化,已經出現近年來最嚴重的狀態,泡沫化的危機讓許多建商不得不退出市場,而屋主及投資客也開始有斷尾求生的現象,導致債務風險加劇,金融體系有崩潰的壓力,這勢必會危及到社會穩定,甚至衝擊政局發展。

一直以來,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是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對中國GDP的貢獻度遠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這也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發展,曾提出的警告,淺碟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事實上,中國政府也樂於透過金融槓桿,來挹注房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土地財政的手段,依賴國有地使用權出售給建商,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可以說,土地是中國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只是好景不常。

2022年前兩季度,中國地方政府土地所得減少超過30%,這是近幾年來首見的狀況,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建商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壓力,以及國內市場呈現疲軟的跡象,沒有新建案的需求,導致購地需求不如過往,整體房地產業的市場被壓縮,直接影響的就是政府稅收。此外,已有許多中國建商出現停建的問題,不但中斷銀行還款,更讓購屋者停貸,國內未償債務問題已經浮現,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將會失衡,恐會動搖國本。


中國已有許多建商出現停建的問題,不但中斷銀行還款,更讓購屋者停貸,國內未償債務問題已經浮現。圖為福州一處正在建設的樓盤。(中新社提供/中央社資料照片)

中國難逃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窘境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了開放市場,以及刺激經濟成長速度,政府透過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由上而下的資源挹注,確實造就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成果,龐大的人口紅利讓消費市場成了吸引資金湧入的主要誘因,當然政府所提供的優惠政策,也讓熱錢有了可以進入的機會。不過,地方政府相互攀比,「地方主義」(Localism)的意識之下,祭出招商引資的手段,政商相互「尋租」(Rent Seeking)讓熱錢更為投資,對整體經濟發展根本是短多長空,當前中國正面臨著自食惡果的處境。

問題是,中國惡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似乎難以轉圜,「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這直接反應當前的房地產危機,更不用說,中國同時得面對外部環境的壓力,美國加快推動全球供應鏈重組,這堵住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此外,人為的動態清零政策讓疫情對經濟社會的衝擊更為嚴重,習近平要促進國內消費及自主投資,建立「雙循環」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卻難緩消費疲軟、資本短缺、生產失衡的現象,習近平要藉此力挽狂瀾根本是空中樓閣。

可以想像的是,中國政府勢必會採取更多政策手段,尤其是為了拯救房市,協助建商能取得充裕的資金,同時不讓購屋者及投資客面臨停貸斷供的問題擴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債務危機;不過,再多的政府投資及優惠政策,恐怕都只是杯水車薪,地方長期積累下來的債務黑洞問題,無法在短期內解決,而且房地產投資不僅涉及金融運作面向,更關乎到整體社會與經濟的穩定,失業率、收入短缺、通膨等問題,早已讓情況愈來愈嚴重。

目前正值中共進入二十大權力重整之際,習近平今年要延任黨內領導位階,2023年初也要續任國家主席一職,為了鞏固政權,那麼今年的經濟表現就必須達標,這除了要證明具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也是有助於提升習近平的權勢地位,投入龐大的政策工具也在所不惜,地方爭取項目的同時,也要努力將數字表現符合上意指示,可以說,內、外挑戰愈多,數字的真偽將愈難分辨,不過,華而不實的中國經濟,外強中乾的真實早已自曝。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我的一九八九系列》北京公安局兩次約談 意外躲過清查運動
失去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  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分散效應
經濟數據令人失望 中國意外調降關鍵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