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每年仍有8%成長潛力

林毅夫是著名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現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他自主創立並實踐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體系,對大陸經濟學理論創新有很大貢獻。

林毅夫日前在其新著《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發表會主題演講中提出,儘管存在人口老齡化、中美關係摩擦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從2021年到2035年,中國只要保持定力,繼續利用「後來者優勢」,以及新經濟帶來的「換道超車」優勢,仍可以有每年8%的經濟成長潛力。

除去疫情的影響因素,實際上,在1979至2019年的40年間,中國實現了平均9.4%的年經濟成長速度,且沒有發生過系統性的金融經濟危機,被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稱為人類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蹟。

林毅夫認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經濟成長奇蹟,一方面在於很好地利用了「後來者優勢」,即利用和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的差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從而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根據林毅夫的研究,與德國、日本等國相比,中國還具有新經濟所帶來的「換道超車」的優勢。

兩大優勢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意義重大,從後來者優勢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代表了經濟成長的潛力。

林毅夫指出,中國2019年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韓國在1985年時相對於美國的發展水準。由於利用了後來者優勢,德國從1946年到1962年實現連續16年平均每年9.4%的成長;日本從1956年到1972年連續16年平均每年9.6%的成長;韓國從1985年到2001年連續16年平均每年9%的成長。參考德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如果也利用好後來者優勢,中國也有連續16年平均8%以上的成長潛力。

林毅夫認為,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時,中美關係會步入一個相互接受、和平共處的新階段,由於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那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美國再不高興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最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為了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將離不開中國市場,世界格局也會進入新的穩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