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21年GDP增幅8.1%,四季度增幅走低引發關注

中國首艘豪華遊輪
去年12月中國首艘國產大型豪華郵輪於上海外高橋造船廠成功實現塢內起浮,進入內部裝修階段。

本周一(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全年經濟同比增長8.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其中四季度增幅高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3.6%,但為2020年二季度以來最低。

8.1%的全年增長率略高於路透社預估的8%,也高於年初中國政府確定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度增幅顯著高於中國疫情前6%左右的增長率。

該數字受到「低基數效應」的影響,比如2021年一季度達到18.3%,背後的原因是由於202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打擊,罕見地下降6.8%,因此使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看起來偏高。

此外,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學家蘇月提醒,在解讀現在的經濟表現時,還需要考慮到上個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將2020年的實際GDP增長率從2.3%下調至2.2%,這也降低了2021年的基凖數字。

不過,以疫情前為基數計算增長率,計算兩年平均增長率則可剔除掉低基數因素。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和2021兩年平均增長5.1%。

回顧歷史,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平均年增長率在10%左右的高位。2012年開始下降到7%-8%區間徘徊,「7時代」持續了四年。2016進一步減速,進入「6時代」。

而在疫情影響下,2020和2021的平均經濟增速也已經跌入「5時代」,多個經濟學家和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經濟還將在5%-5.3%的低位徘徊。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

不過,中國官方對經濟困境並不諱言,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把三重壓力描述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而預期轉弱背後,中國遲遲無法擺脫疫情影響,回歸常態,成為籠罩在中國經濟頭頂的陰霾。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2021全年8.1%的增長速度基本符合預期,但經濟逐季快速走低,特別是四季度4%的中低速增長屬於近年來十分罕見的較差表現,其蘊含的經濟下行壓力之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內需不足是當前穩增長的最大「攔路虎」。

具體而言,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拉低經濟增速的主要是內需,即投資和消費。投資是受到基建和房地產的拖累,消費主要是受到國內疫情散發的影響,線下消費沒辦法真正恢復。再加上汽車消費受芯片短缺等的衝擊,住房相關消費也比較弱等等,這種趨勢今年上半年預計還會持續。

上海洋山港
上海洋山港為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裝箱裝卸碼頭。

出口強勁

經濟學家通常把經常把投資、消費、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去年,中國的「三駕馬車」中,出口「一馬當先」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動力。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去年中國進出口39.1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7萬億,增長21.2%。中國去年實現貿易順差4.37萬億元。

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的出口一路高歌猛進,截至目前實現連續六個季度正增長,使中國貿易規模在全球的佔比達到歷史峰值。

過去兩年中國執行旨在清零的防疫措施,供應鏈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這些原因使企業們做出最符合利益的決策——讓訂單回到已經全面復工的中國。

換言之,中國今年的出口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歐美疫情嚴重導致的產能縮減,使訂單轉移到中國,即「替代效應」。

投資孱弱

相比出口而言,投資這架「馬車」的顯得頗為孱弱。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

恆大
恆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投資增長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僅增長0.4%,製造業投資增長13.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僅為4.4%。

這意味著,中國沒有像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四萬億」計劃一樣,大幅增加基建投資和刺激房地產市場。

2008年底,中國發改委突然放鬆審批條件,密集批複同意了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投資超過1萬億元。事實上,「四萬億」中45%投向了公路、鐵路、機場和城鄉電網。與此同時, 中國政府下調購房的契稅,免徵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並下調購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

不過當年的舉措被認為是「飲鴆止渴」,放大了槓桿率和產能過剩的問題,此後多年中國不得不承受「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帶來的痛感。

當年在金融海嘯中用於提振中國經濟的基建和房地產,在這一輪經濟復蘇中卻都被抑制。

不僅去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僅0.4%,房地產業的信貸環境也被大幅收緊,全年投資增長4.4%,低於經濟整體增長3.7個百分點。

成都夜市
消費受到疫情打擊最大,恢復速度則最慢。圖為成都市春熙路商業街。

消費孱弱

在疫情影響下,消費受到的打擊最為直接和劇烈,恢復速度則最慢。

蘇月稱,2020年疫情對消費影響很大,很容易被低估,

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5%。雖然增幅超過GDP整體增幅,但需要考慮到2020年消費復蘇較慢——2020年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正增長的情況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下降3.9%,成為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

在2020年的低基數效應下,中國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才實現12.5%的增長,兩年平均增長率僅有3.9%。

分月份看,去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1.7%,遠低於路透調查預估中值的3.7%,創2020年8月以來最低。

2022中國經濟展望

蘇月表示,目前的經濟數據並沒有反映12月下旬中國國內蔓延的奧密克戎變種影響,當前疫情反覆將及大地影響服務業,特別是線下消費和運輸。考慮到封鎖和公眾對奧密克戎的擔憂,2022年最大的下行風險還是在消費方面。

疫情遲遲不散,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和刺激經濟的手段。蘇月認為,鑒於民營企業的孱弱,政府的刺激政策沒有看到足夠的效果。2022年,中國對科技企業的打壓和「碳中和」的持續,這些問題將繼續存在,拖累民間投資,導致就業形勢和收入增長惡化。

王軍則有不同觀點。他認為,消費和投資比較疲軟的情況在2022年將會有所改善,預計消費增速大致在5-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在4-6%左右,其中基建投資增速或反彈至5-6%左右,出口增速維持在5-10%左右。

「我們認為,即使面對奧密克戎變種,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中國將保留其『清零』政策,這會破壞經濟和供應鏈。儘管中國的進出口在2021年打破紀錄,但2022年的前景仍然被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來帶的風險所籠罩。鑒於這些挑戰,我們預計政府將在財政和貨幣寬鬆上更加積極主動,但效果要到2022年現半年才能夠看到。」蘇月稱。

出口或許在新一年難以繼續「高歌猛進」的勢頭。唐建偉認為,出口增速差不多見頂了,一是因為去年基數很高,而且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逐步恢復,出口訂單會回流到原來的產地;二是漲價因素也在退潮。隨著全球通脹的退卻,去年支撐出口的量和價都會回落,所以今年出口增速預計將邊際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