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評為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最大敵人

全球新聞界5月3日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今年30週年的主題是「將信息視為公共產品(information as public good)」。但在中國,不管是本國籍或外國籍的新聞工作者,他們說,今年的主題和此一紀念日的本身讓人充滿「羞愧和難堪」,特別是,執政當局對中國的新聞和言論空間越來越緊縮。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籍資深新聞工作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 「這個節日跟中國人沒有關係」。他說,讓中國人評論這個紀念日太讓人「羞愧和難堪」!

位於北京的他說,隨著中國言論空間的緊縮和整體政治環境的惡化,他和多位同期的新聞工作者都「已經沉默了」。即便他們都可以透過VPN(虛擬私人網路)翻牆、瀏覽推特或臉書等社群媒體,但他說,他們鮮少留言或公開評論敏感議題和時事。

他還說,過去這六、七年來,中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調查性和深度報導的空間。少數幾位曾堅持深度報導或監督政府的記者面臨的後果卻是警察的騷擾或拘捕,這樣的寒蟬效應讓很多人卻步或選擇「閉嘴」。

他說,中國新聞圈曾呼籲制訂「新聞法」,來保護新聞記者,但多年來,官方不曾作出任何回應,因為任何回應都會讓官方難堪。他也說,現在中國新聞圈「萬籟俱寂」的發展反而是官方所樂見的,因為,沒有了媒體監督,官員就可以為所欲為,也不會被問責。

真正的新聞已死

對於現行的中國報刊,他說,他也多年不曾仔細閱讀了,因為他認為,「那些根本不是新聞,真正的新聞已經死了。」

這位資深新聞工作者說,他對中國新聞環境的前景非常悲觀。因此,他呼籲年輕一輩,特別是對新聞工作仍懷抱理想的學子,若有機會,應該離開中國,到一個可以施展抱負的國家,否則繼續留在中國的新聞圈,恐怕沒有什麼施展的空間。

致力於促進全球新聞自由的「無國界記者組織」也對中國做出相當負面的評價,稱其為全世界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最大威脅。

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主任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近年來發動「大外宣」來改變其國際形象和講好中國的故事,也將新聞獨立報導的本質扭曲為只為一黨之私服務的政府文宣工作和「愛國者新聞」。

新聞業的最大敵人

艾瑋昂說:「就中國而言,無國界記者組織認為中國是全世界新聞業的最大敵人,也是全世界資訊自由的最大敵人。中共政權不僅打壓自己的人民,過去十年來,新聞和資訊自由更是遭逢嚴重的倒退。」

艾瑋昂表示,中國透過電視、廣播等諸多管道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且利用各國開放的新聞和言論空間來進行言論的滲透,包括不實言論和假信息的傳播。他說,這已經對民主國家和其開放的社會帶來負面的衝擊,因此,他呼籲,民主國家加強對中國外宣工作、官媒和黨媒的檢視,要求其和大多數的獨立媒體一樣,嚴守新聞作為社會公器的責任和公平報導的新聞標準,否則,就應該對作為政黨代理人的媒體宣傳機器做出合理的限制或制裁。

繼英國於2月初,以違反廣播規定,撤銷官媒中國環球電視(CGTN)在英國的播放牌照後,德國也跟進停播。艾瑋昂稱,英國和德國的停播決定都是依法有據,且具正當性,和中國報復性地禁播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不可相提並論。

改善前景不明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於4月底所發布2021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在全世界180國的排行中,中國排行第177名,也就是倒數第四名。雖然名次沒有變動,但艾瑋昂說,中國的新聞環境在過去一年史無前例地惡化,而且沒有看到任何改善的前景。

截至目前為止,中國也是全世界關押記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約有超過120名記者入獄,其中多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挺身犯險前往疫區,揭露疫情真相的數位公民記者,包括方斌、陳秋實、李澤華和張展等人不是被失踪,就是被關押。其中曾在上海執業的前律師張展去年底更是遭當局以「尋釁滋事罪」重判四年刑期。

艾瑋昂說,中國也對外國籍新聞工作者極度不友善,在過去一年內,史無前例地驅逐了總計18位的外國籍新聞記者,包括前BBC駐北京特派沙磊(John Sudworth)。

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分析,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全世界新聞自由所面對的威脅已經不再局限於境內的政權或企業財團,更多是來自國界之外,包括來自中國這個地緣政經力量崛起的威權大國。

黃兆年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全球散播的虛假宣傳運動是建立在其大外宣的基礎上,也就是一個威權控制媒體的外溢效果。

他說,中國以黨領政、又以政領媒,要求媒體在國內要姓黨、為共產黨服務,而非為公眾利益服務。現在,透過官媒黨媒以及中國網路三巨頭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對外擴張,中國政府得以把內部對媒體的控制延伸至國界之外,不管是透過併購當地媒體(所謂的「借船出海」策略),還是對當地媒體提供廣告費或以中國市場為誘因,對當地媒體威脅利誘,來找到更多的境外媒體協力者,以協助中國滲透民主和開放的社會,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黃兆年說:「這是不對稱的嘛!所以,中國的影響力可以到世界各地,可是呢,自由世界的資本、自由世界的資訊進不到中國。」

針對這樣的不對稱發展,黃兆年說,歐美等國家,包括台灣,都已經開始有所反制或針對來自中國的資本和信息做合理、謹慎的管理。他說,管理的層面有三,包括,一、政府跨部會嚴格審查中資對媒體的投資,除了新聞專業的監管外,國安也是審查的標準之一。二、對於合法入境的媒體則要求其透明化,例如,向閱聽大眾公開揭露那些為外國政府或政權代理人的媒體,讓選擇權回歸給大眾。三、對於社群媒體課以標示或糾舉虛假信息的責任。

黃兆年說,他非常認同今年世界新聞自由日的主題,「將信息視為公共產品」。他說,信息不僅是公共財,學界更將其視為「協調財(coordination good)」, 也就是促進協調的產品。他說,因為正確的信息有助於促進民主社會的溝通和協調,據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甚至於促進集體行動。但中國不想給公民社會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也不樂見社會出現集體行動,因此,除了打壓新聞自由外,也在境內外打壓這樣的信息協調財。

他說,這樣的發展態勢對民主國家帶來負面影響。黃兆年說:「中共政權侵蝕國內的協調財和公共財,現在往外擴張。不只吃掉國內的公共財、協調財,它開始吃掉世界各地的公共財、協調財。那就會造成民主的弱化以及威權的擴張,這非常不利於,在一個地緣政治脈絡裡,威權跟民主的競爭,這會讓民主岌岌可危、讓威權得到進一步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