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退休糕點師傅 法拉盛重拾手藝

19歲為謀生就在點心店做學徒的蔣靜芬,一做就是30餘年,沒想到退休後移民紐約,在華人聚居的法拉盛一家上海餐廳重拾手藝,製作各類上海糕點。中秋節前夕,也是她最忙的日子,每天工作逾10小時,趕製超過500個鮮肉月餅。

蔣靜芬1959年在中國上海出生,19歲時,政府分配她到王家沙點心店做糕點學徒。在三年學徒生涯中,每月僅有17.84元工資,以及辛苦和乏味的基礎訓練。她說,成為糕點師傅時,中國改革開放,女性從18歲到80歲都穿著藍色的衣服和褲子,當時願望就是用工資買一條漂亮裙子,「這是每個少女的夢想」。

她說,家中並無人從事餐飲,父親是司機,母親是紡織廠員工,成為一名糕點師傅並非她的理想,在大時代背景下僅為謀生。不過,從19歲入行到48歲退休,她從一名小學徒成為王家沙點心店糕點部負責人,清明節的青團(又稱艾米果)、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以及中秋節的鮮肉月餅均出自她手。

退休後,蔣靜芬賦閒在家,兩年前決定獨自來美打拚,並在法拉盛上海餐廳「豫園」重拾本行,製作上海特色點心。除了製作小籠包等點心外,還需和另外四名同事每日趕製超過500個鮮肉月餅。

她表示,和在家自製的鮮肉月餅不同,經手製作的月餅,更講究開酥時間及鮮肉的調味,「每年中秋前後,至少要做上萬個鮮肉月餅,聽到食客們說月餅好吃,我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