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團隊發現「無眼魚」 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師生與國際團隊發現一種新物種「無眼魚」,這些魚生活在幾乎無光洞穴中,眼睛極小,甚至部分單側眼睛完全消失,團隊命名為「豆眼鰭尾鯙」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也獲得國際期刊「科學」的報導。

新物種「豆眼鰭尾鯙」 棲息在幾無光線洞穴

細細長長捲成一圈貌似水蛇,但全身咖啡色遍布皺褶,這是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團隊發現的新物種,看看牠的頭部位置,猜猜看牠的眼睛在哪裡?

中山大學團隊發現「無眼魚」。圖/台視新聞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廖德裕表示,這條無眼魚叫「豆眼鰭尾鯙」,主要是因為牠眼睛很小的關係,另外團隊也發現有兩個體的左眼完全退化,被牠自己的皮膚所包覆、眼睛是消失的。

眼睛退化或消失 淡水魚?海水魚?待釐清

乍看之下像是剛出爐的法國麵包,這個最新發現的物種是研究團隊在澳洲聖誕島與菲律賓邦勞島海下水蝕洞中發現的,將牠命名為「豆眼鰭尾鯙」。

「豆眼鰭尾鯙」最大體長約40公分,主要鑑別特徵是比例極小的眼睛,這次發現的9尾魚類樣本中,甚至有2尾左側眼睛已經完全消失,也暗示著牠可能處在適應無光環境的演化過程中。而雖然豆眼鰭尾鯙罕見地在洞穴中的淡水層被陷阱捕獲,不過目前還無法確定牠是否真的棲息在純淡水中。

「豆眼鰭尾鯙」最大體長約40公分。圖/台視新聞

教授廖德裕說,團隊將陷阱丟下去之後,隔天下去收拾,但這並不能確定魚是否存在在放陷阱的地方,或者是牠被餌料香味吸引過來。

人類對黑暗多少存有恐懼,但這一群生物擁抱黑暗,住進暗無天日的洞穴中,這次的重大發現也獲得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報導,並刊登在網站上。

高雄/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吳苡榛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