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和熱衰竭有什麼分別?小心熱傷害的致命風險!症狀、併發症、急救處理方式懶人包一次看|節氣保健室
進入炎夏,氣溫節節攀升,不少人因為戶外活動或長時間曝曬,出現頭暈、冒汗、無力等不適症狀。許多人直覺認為這是「中暑」,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熱衰竭」的前兆。兩者看似相似,其實病程、危險程度和處理方式大不同,若錯誤判斷,恐怕會釀成致命風險!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 700 至 900 起熱傷害個案,其中「熱衰竭」占多數,約 65% 至 70%;「中暑」雖相對較少,但死亡率卻高達 21%~63%,是夏季中最致命的熱相關疾病之一。尤其在高齡族群與戶外工作者中更常見。Yahoo《節氣保健室》為您整理兩者的症狀、併發症、以及急救處理方式。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症狀: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血壓偏低、噁心嘔吐、倦怠無力、躁動等不適感。體溫可能正常或輕微上升(37°C到40°C間),但通常流汗功能仍正常,是最常見的熱傷害。
併發症: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低血壓、肌肉痙攣
中暑(Heat Stroke)
症狀:除了熱衰竭也會有的頭痛、頭昏、疲倦之外,還會出現體溫嚴重升高(常超過40°C)以及意識障礙(意識混亂、譫妄、昏迷)的現象。皮膚流汗變少、發熱且摸起來乾燥;脈搏增快,有時也會見到血壓降低,甚至休克。
併發症:腦部損傷、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心律不整。因為體溫的嚴重升高,會傷害各種身體組織,而引起嚴重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正確處理熱傷害 醫師建議這樣做最安全!
發生中暑或熱傷害時,切勿飲用冰水、含糖飲料、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飲品,這些飲品反而可能讓身體更難調節溫度、加劇脫水。建議改以10–15°C的白開水或無糖、稀釋的運動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穩定體溫。
此外,家醫科吳培文醫師強調「送醫」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一旦出現身體異常不適,不要自行處理拖延,儘速就醫才是避免惡化的正確做法。危急時,請記住「熱傷害急救五步驟」:
蔭涼: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
鬆脫:鬆開患者衣物,幫助散熱
散熱:可用濕毛巾擦拭或扇風降溫
補水:小口補充白開水或無糖電解質飲品
送醫:如有頭暈、意識模糊、噁心嘔吐等症狀,立即就醫處理
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健康威脅,我們不僅要防曬防熱,更要學會分辨中暑與熱衰竭的差異。若發現自己或他人出現意識混亂、無汗高熱等嚴重症狀,務必立即送醫處理,把握黃金搶救時機。夏天玩樂不打折,健康更不能退讓!
《節氣保健室》由「精省一哥」侯昌明主持,最「著時」的健康節目,結合台灣在地智慧,邀請醫師專家來分享正確實用的健康資訊,突破謠言迷思,輕鬆掌握養生之道。每週二下午三點,鎖定《節氣保健室》,讓你每個節氣都有元氣,每個節日都是好日!
看更多相關新聞
狂飆36°C好熱!10縣市高溫特報 南高屏亮橙燈
他納悶天氣這麼熱「怎麼穿得住防曬外套」?網:不穿更曬
冷氣太低溫超耗電!台電曝最佳冷房溫度 示警「3狀況」馬上停用
晴雨、雨晴專用傘大不同 日專家強調「孩童也要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