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榮推展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

台中榮總近來積極推展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引進近紅外光腦功能儀、心率變異率檢測、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進行腦部功能的生物性檢測與治療,獲得不少成功案例,一名40歲女性,因嚴重型憂鬱症於一年前辭去工作並於台中榮總精神科門診持續追蹤,曾經使用過四種抗憂鬱藥物並規則服用,但憂鬱症狀都只有部分改善,仍時常感覺情緒低落、失眠、缺乏動力與無助無望感,因此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完成療程後憂鬱症狀顯著改善,不再有無助無望感並且開始有動力找新工作,兩個多月後情緒穩定、順利開始新工作,並持續於精神科門診追蹤治療。

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藍振嘉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自1998年所發佈的年度報告將憂鬱症列入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呼籲各國重視憂鬱症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抗憂鬱藥物為目前的主流治療模式之一,然而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對抗憂鬱藥物的療效不佳。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是嚴重型憂鬱症的最新治療模式,提供抗憂鬱藥物之外的治療新選擇,同時亦可能改善對藥物療效不佳之病人的憂鬱症狀。

其中rTMS的運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電磁鐵快速的電流改變造成線圈周圍的磁場變化,此磁場變化能穿過顱骨進而於大腦皮質之神經細胞產生感應電流,藉由刺激參數的不同設定而達到活化或抑制神經活動的目的。過去的研究發現憂鬱症病人有左前額葉腦部活動降低的現象,而rTMS可調控左前額葉活性達到改善憂鬱症狀的治療效果。治療進行時患者坐於治療椅上而治療線圈則會貼近頭皮外側產生磁刺激,每次治療約需30到40分鐘,一般的療程建議為每天1次、合計至少共10次以上的rTMS治療。

rTMS的副作用大多極為輕微且可自行緩解,如頭痛、頭皮不適、暈眩感等等,嚴重之副作用如癲癇發作則極為少見,且與傳統口服抗憂鬱藥物比較,可避免藥物相關之副作用。懷孕、癲癇或有增加腦部不正常放電風險之病人,腦傷或腦腫瘤病史、嚴重慢性頭痛、或是腦部有植入物或有人工電子耳或心律調節器植入之病人,則需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

藍振嘉表示,生物精神醫學於近年蓬勃發展而有許多突破性進步,愈來愈多研究結果顯示原本被視為「功能性異常」或單純源於心理因素的精神疾病其實有明確的生理病因,如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神經細胞退化或神經網路連結異常等等。然而受限於許多檢查方法之成本、對病患之侵入性等因素,長久以來並無法於臨床醫療環境推廣應用。隨著科技的進展逐漸突破相關限制,新興的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模式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台中榮總精神部引進三項重要檢查與治療工具,包含:光—近紅外光腦功能儀、電—心率變異率檢測、磁—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進行腦部功能的生物性檢測與治療。

藍振嘉說,近紅外光腦功能儀就治療過一名28歲男性,他於退伍後出現聽幻覺、被害與被控制妄想,但當時因為無明顯混亂行為而沒有就醫,直到大約一年後因症狀嚴重無法工作,整天關在家中被家人帶至台中榮總精神科門診求診安排住院。於住院期間診斷為思覺失調症並接受藥物治療。治療後精神症狀改善並接受近紅外線腦功能儀檢測記錄當時腦功能活化情況。出院後規則於精神科門診追蹤治療,生活恢復正常,也開始外出找工作,最後能夠在工廠穩定當作業員而有固定的生入。

藍振嘉指出,一名38歲男性,3個月前調升主管職務,工作壓力大幅增加,出現情緒焦慮不安、失眠、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前往心臟科、胸腔科與腸胃科門診就醫都未發現異常而被轉介至精神科門診,經評估後接受自律神經檢查,發現交感神經指標過高,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精神科醫師建議適當調整工作時間安排、規律作息、固定安排運動及休閒活動與教導壓力因應與放鬆技巧。他在了解到近期身體症狀後實行上述建議,約一個月後症狀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