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校友憂 母校「被消失」

中國時報【林志成、趙靜瑜╱台北報導】

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威權象徵必須移除或改名。教育部長潘文忠今表示,學校適用促轉條例,未來以「中正」為名的學校面臨改名、校園內蔣公銅像也要移除,教育部將和學校及地方政府討論,看後續如何處理。

不過,介壽國中、中正預校、中正高中、中正大學及政治大學等校的校友則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他們擔心以後找不到母校,「青春記憶被剝奪」;軍校畢業的人更是崩潰,因為過去所接受「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之父」的思想教育將全面瓦解。

促轉條例第五條明確載明「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也就是以「中正」為名的學校要改名、校園內蔣公銅像也要移除。

潘文忠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學校屬於公共場所,因此適用促轉條例,關於「中正」為名的學校及校園內的蔣公銅像,教育部將進行適法性研議,並和學校及地方政府討論後續如何處理。目前以中正為名的學校共30所,包括國小18所、國中8所、高中職3所及大學1所。

台北市中正國中校長余國珍表示,以「中正」為名的學校要改名,過去台灣社會已經討論過許多次,他們早有「心理準備」,現在促轉條例通過了,只能照做。

過去有人主張位在嘉義縣的中正大學改名為「阿里山大學」,不過中正大學主祕吳明儒表示,關於改名的事,學校從未有過正式的決議,未來也將依教育部的指示及廣徵意見後再來處理。

從台北市介壽國中、中正高中及政治大學畢業的陳姓校友,聽到母校都面臨改名,非常受衝擊。他表示,在民主時代,任何決定都要考慮相關當事人的看法,因此介壽國中、中正高中如果要改名,必須徵詢師生、校友、社區居民的意見,如果多數人接受改名,他沒意見。

《促轉條例》通過,讓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有了法律依據。其實文化部3日就已展開「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透過資訊平台設置凝聚公民共識。日後將會提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修法草案,確立轉型方向,預計最快2月初會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修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她會對於自己提出的政策負起政治責任,促轉條例通過之後,讓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腳步往前邁一大步,也對正在進行的社會討論計畫,提出正面的思考方向。

針對中正紀念堂改名問題,文化部遲遲不願鬆口,僅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過程將會以審議式民主機制公開透明,完成修法是第一要務。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