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疫後經濟復甦難...地方政府「背66兆債務」創新高 恐衝擊GDP
中國政府正在試圖推動經濟復甦,擺脫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滑坡。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報告,中國地方政府恐怕面臨債務危機,2023債總額從57兆元人民幣暴增到66兆元人民幣,打破紀錄。緊張的地方財政問題,更可能直接影響到北京當局為今年制定的5%經濟增長目標。
▲疫情後中國想拚經濟復甦,但房市狂跌、爆發停貸潮,連地方政府都爆發債務危機。(圖/翻攝自BBC)
疫情解封,馬上面臨經濟問題,中國房市狂跌,先前爆發停貸潮,如今就連地方政府都爆發債務危機。
央視新聞報導中說到:「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年增長數量達到260萬台左右」,想加強基礎建設推動經濟復甦,但中國大部分省份目前卻是債務累累,財政收入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上個月發布的報告 2023年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負債總額從去年的57兆元人民幣暴增16%,來到66兆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一年國內GDP的一半。
▼孫明德表示,地方政府扮演重要火車頭的角色,資金需要借貸,債務就由此而爆發。(圖/壹電視)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孫明德表示:「房地產開發沒有辦法取得資金,然後利息成本又不斷的增加,再加上中國大陸今年要拚內需、拚經濟、拚消費,地方政府一定是扮演重要火車頭的角色,他們必須在各地點火,資金從哪裡取得,導致地方政府的債務就由此而爆發。」
房市蕭條加上各國升息,巨額債務還在持續增加,更傳出許多地方政府要求銀行債務展延6個月,龐大壓力北京當局也很緊繃。中國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就聲明:「要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李克強聲明要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圖/翻攝自AP)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孫明德更坦言:「中國大陸可能在官方的壓制之下,可能不容易發生地方政府的倒債,但是新的資金沒有辦法維持新的財政,建設就沒辦法做了,所以我覺得這對中國大陸今年擴內需的計劃來說,是個很嚴峻的挑戰。」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連動基礎建設,溫和訂定的5%經濟增長目標,反映出的是更加緊張的中國財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