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以轉譯醫學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症病因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且廣泛的肌肉疼痛,經常伴隨焦慮、疲勞甚至睡眠障礙等症狀,然而這個症狀診斷不易,一般患者飽受疼痛之苦,透過抽血或影像檢查卻都顯示正常。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志成,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醫師的研究經由動物壓力模型,找到了可能的病因,未來可望用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纖維肌痛症好發族群多為青壯年,由於截至目前臨床沒有任何抽血檢查或影像學檢查能夠確診纖維肌痛症,病患須透過多次問診,並以排除性診斷才能確診。日常生活的精神壓力被認為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的症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表示,過去如有受虐或創傷等壓力事件的個體,有較高的機會受纖維肌痛症之苦。

然而以往的臨床觀察研究仍然無法認定壓力和纖維肌痛症的發病的因果關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與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研究員以轉譯醫學研究,建立動物壓力模型,用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以每天六次、一次三十分鐘對老鼠進行實驗,發現老鼠產生長期非發炎性的疼痛,並且有焦慮、疲勞、不喜歡處在未受保護的開放空間等反應,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研究也發現動物體內過多的氧化脂質LPC16:0會活化疼痛訊號。

這項研究目前正在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運用在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而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研究員也表示,要根除纖維肌痛症仍須回歸到消除或舒緩壓力來源,並補充有色蔬果與維他命C來降低壓力造成的反覆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