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新發現 CLEC5A基因可對抗細菌感染

中研院新發現 CLEC5A基因可對抗細菌感染

新頭殼newtalk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引起的風濕疾病,身體的器官因為免疫系統的失調,造成慢性發炎,往往讓病人痛不欲生。但中央研究團隊發現,造成人類死亡的重要致死因子CLEC5A,在對抗細菌感染時扮演重要角色,未來可望成為細菌感染療法的新方向。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指出,C型凝集素5A (CLEC5A)基因已被證實是登革病毒及禽流感病毒造成人類死亡的重要致死因子,而進一步研究發現,CLEC5A基因也是對抗細菌感染的關鍵。

謝世良說明,當侵入人體的細菌數量太多,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無法藉由吞噬細菌來抑制細菌入侵時,它們會傾全力將自身的細胞核膨脹,釋出去氧核糖核酸(DNA),然後壯烈成仁。此外,DNA是帶負電荷黏性很強的物質,這奮力一搏,就如同天羅地網,可將入侵細菌一網打盡,此過程稱為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簡稱NET)。

透過這次研究發現,CLEC5A正是細菌引發NET的重要因子,但謝世良也指出,過度的NET卻可能帶給患者更大的災難,許多自體免疫病症都在細菌感染治癒之後出現,像是因過多NET反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過量的甲型干擾素(interferon-alpha),PAD4酵素也被活化,造成紅斑性狼瘡 (簡稱SLE) 等症狀。

另外,研究團隊利用「李斯特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各式的「基因剃除鼠」做實驗,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斯婷等人發現,只有剃除CLEC5A基因的老鼠在細菌感染後,負責調控NET的PAD4酵素不會有活化現象,也沒有發生NET,顯示此基因極具潛力成為治療標的。

未來透過藥物開發,除了能給予紅斑性狼瘡患者另一種治療方式之外,研究團隊的另項研究成果也顯示出,阻斷CLEC5A或許可替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此重要發現於8月21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